
一、男孩的魯莽和特別行為,需要父母如何去指引
朋友娟子說,自己從不會帶兒子去看,有大動作或有打斗情節的動畫電影,一般會選擇比較溫情或場景可愛的類型,但自己都這樣注意了,可孩子的獨特視角讓他吸收到的東西,還是出乎自己意料。
兒子小一點時,看《魯賓遜漂流記》,電影有一段是魯濱遜和小伙伴大戰野貓,兒子在觀影后,便開始模仿野貓,“伸爪子”、咬人。
最近看完《哪吒》他又開始揮舞手腳,做出各種暴怒表情,拍打踢打各種事物。
娟子總是很擔心,兒子為什么總在關注電影里那些反派的角色,或魯莽、暴力的行為。
娟子困惑的問,"是兒子的問題,還是我的管教出了問題"?
其實,正是男孩的特性決定了他的"特別"行為。
01男孩有哪些特質?1.愛玩有"沖擊性"的玩具
當男孩兒拿著玩具大刀,一天到晚橫沖直撞,或是把玩具槍口嘲向別人或自己時。父母常會不耐煩的一把奪過玩具,對他進行制止。因為他們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暴力的苗頭",擔心如果不及時管教,就變得暴力好斗。
而孩子心里是有界限的,這個界限在于真與假之間,只要稍加詢問你家的男孩,他們就會給出讓你感到輕松的答案,"槍和刀是玩具所以能玩","這只是游戲","真刀真槍是不能對著人的"。
男孩希望通過這些行為來彰顯力量,所以男孩更喜歡汽車,飛機所帶來的速度感,恐龍帶來的力量和冒險,更喜歡槍、戰斗機、坦克等所帶來的征服感。
2.喜歡打斗游戲
比起大多數女孩的安靜游戲,男孩的游戲則劇烈得多。
他們喜歡碰撞、奔跑打鬧,喜歡速度和激情。
男孩既可能喜歡扮演超級英雄,也可能喜歡演繹一些具有力量型的反面角色。在孩子眼里,只要是擁有力量的角色,意味著無所不能,征服或拯救世界,解決問題,打破禁錮。
3."不安分"的小生物
他們樂于挑戰,喜歡冒險的運動,也為自己能和父親一起走過無人經過的小路,或成功攀登一座小山而倍感欣喜。
他們常通過肢體來解決問題,愛做夸張而怪異的表情,經常不是一身泥,就是一身傷。
4.充滿"保護欲"
前段時間看到了一段視頻,一位爸爸坐在媽媽身旁逗著腿上的兒子,突然心血來潮拍了一下媽媽的腿。兒子一下愣住了,反手便給了爸爸一下。
常說女兒是爸爸的貼心小棉襖,那兒子呢?兒子是媽媽的暖心小臂膀。
朋友說,每次外出只要遇到有水坑,或是道路不平時,兒子總會伸出手來,回過頭,用稚嫩的聲音說到,“媽媽,我來拉你。”
朋友說,感覺有些好笑,但又十分安心。
男孩天生有著保護的愿望,渴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讓家人、朋友避免威脅,減少傷害,保護自己的玩具不被搶走,空間不被人侵占。
"保護"也同樣是彰顯力量的好時機。
02男孩為什么會有這些表現?1.睪丸激素作用
美國沃爾特里德軍事研究所,做過一項實驗。
研究人員為猴群中等級最低的猴子,注射了睪丸素,當這只瘦弱、矮小的猴子回歸猴群時,竟然一路過關斬將,并打敗了猴王,成為了猴群的大王。
但好景不長,當藥物的作用很快消失時,這只猴子遭到了"手下敗將們"的報復,最終回歸到了最底層。
這個研究告訴了我們睪丸素對男孩兒的心理和行為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睪丸素的影響讓男孩們更感興趣于爭奪、征服和冒險。
2.交往需要
一天昊昊從幼兒園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找到媽媽,說很想看奧特曼。
因為昊昊比較好動,所以媽媽一直不愿給他看動作激烈的動畫片。
昊昊媽媽沒多想便一口回絕了。
后來聽見兒子在那細數各個奧特曼的名字,昊昊媽很奇怪,自己從來沒有給兒子看過這部動畫,這些名字他從哪聽來的?
結果是幼兒園有兩個朋友休息時在討論。
昊昊媽突然意識到:"原來是社交需要啊,就像我們聊娛樂明星,聊泡沫劇一樣。男孩的世界里也有他們特有的話題"。
昊昊媽竟然主動提出讓兒子看一集,兒子一副喜出望外的小表情。
3.被尊重的需要
男孩無論是表現出征服、競爭的行為、還是保護的舉動,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得到尊重。就像女孩認為愛是最重要的一樣,男孩會覺得被尊重是他們特別在意的東西。當你向男孩宣示,"嘿,我不尊重你"。男孩會因此而惱怒,而抗爭,當然有些時候他們會選擇回避,以"躲開"的方式維護自己的尊嚴。
03
面對男孩特性,父母要做些什么呢?1.理解"勇士"也有害怕的時候。
男孩也有躊躇不前、恐懼的時候,你或許只是想戲謔一番,讓他輕松一些,"這有什么可怕的",“我還以為你天不怕地不怕呢”,但男孩卻可能把它解讀為一種嘲笑,在這種境況中,他體驗到的是不被尊重的感覺,所以他尖叫、通過反擊身邊人,或是惡作劇來企圖"報復"嘲笑者,以求"撕掉"這讓自己尷尬和羞愧的一幕。
所以這是我們應該避免嘲笑,給到孩子鼓勵和共情。
2.理解不意味著忍讓,管教不意味著不尊重。
男孩的沖動、莽撞,讓父母經常火冒三丈,讓我們感覺他的表現很"差"。
可是,我們得理解,男孩們受到了睪丸素的影響,一些行為可能在當時得不到自我控制。
但理解并不意味著要忍讓,我們需要理解并指引他們修正行為。
"我知道爭搶玩具讓你感覺到了自己的力量,擁有力量是一件很棒的事,但爭搶的行為卻顯得很霸道,這不是一件光榮的事。"
但指引不是指責,男孩需要得到尊重,我們需要通過榮譽感來鼓勵他們,在下次類似的場景中多加思考。
3.關注內在體驗,而非外部行為
告訴孩子,你理解他渴望擁有力量,也贊賞他的責任心,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些需要通過粗暴的行為來展現自己的強壯,一個人內在的自信和解決問題的決心也同樣可以幫助他樹立自己堅毅的形象。
正如澳大利亞著名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男孩》一書里所說:
“我們希望男孩能成為優秀的男人,而我們能幫助他們成為這樣的人,理解他們是關鍵”男孩行為乖張、喜歡展現力量并不可怕,只要父母給到他們需要的理解、尊重和指引,男孩遲早能成長為讓我們驕傲的男子漢。
二、初一男孩輟學在家,愛玩游戲,心理學家:別讓打罵教育毀了孩子
有很多父母對“網絡游戲”恨之入骨,因為網絡游戲會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另外一個人:不愛學習、沉迷游戲、脾氣暴躁、黑白顛倒、作息紊亂、飲食不規律等等。很多關于沉迷游戲的文章下方可以看到家長們提出“關閉游戲”“禁止游戲”等評論。可見,家長們對于游戲是又恨又怕的。
有很多家長為了控制孩子玩游戲,想方設法,比如跟孩子約法三章,讓孩子寫保證書,到點上交手機,對于“乖順聽話”的孩子,也許這些招數是可行的,對于很多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強,不愿意聽從父母的話,有些父母就會采取極端的方式,比如打罵孩子,斷網斷電,摔手機,摔光貓等等。
結果爭吵之后,家里一片狼藉。有的父母摔孩子手機,孩子就摔家里電視,摔桌子椅子,甚至跑到陽臺,作勢要從樓上跳下去,簡直就是破罐破摔、魚死網破。人拉回來了,親子關系徹底破裂了,手機還要賠給孩子,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很多父母走到這一步就慌了,覺得自己再也管不住孩子了,手足無措,絕望至極。事態演變至此,都是人的問題。要說游戲是個問題,的確也是,但它只是導火索,不是源頭。
1.輟學在家,愛玩游戲。小韓是個13歲的男孩,是個初一的學生,已經輟學半年多,成天在家打游戲。由于小韓從小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父母的陪伴與關照較少,現在孩子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不太愿意與父母有太多溝通。
2.缺乏自信,獨來獨往。據小韓媽媽介紹,感覺小韓這個孩子沒什么自信,還有些自卑,很喜歡一個人待在家里,平時也不怎么跟朋友一塊玩,老師和同學對他的評價大部分都是安靜、老實、不愛說話。
3.敵對父母,逆反情緒大。由于小韓愛玩手機,也很喜歡看電視,父母擔心孩子看久了電子產品影響視力和學習,于是經常會批評禁止,孩子聽到父母指責自己,情緒就會很不滿,和父母對著干。父母關了電視,孩子就玩手機;父母搶了手機,孩子就把門鎖起來,不吃飯,不上學,以此來威脅父母。
武志紅在《為何愛會傷人》一書中寫到:
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必須從原生家庭入手。
1.隔代教育,缺乏科學的教養觀念
據小韓媽媽介紹,小韓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老人從小對孩子比較溺愛,孩子想要什么都會盡量滿足,有時候不滿足孩子,孩子一哭鬧,爺爺奶奶又會心軟。比如有一次爺爺帶孩子去逛超市,孩子看到一款新的玩具,鬧著要買,可是前幾天才買過一款類似的玩具,爺爺就說:“你已經買過了,家里有,我們回家玩。”孩子不樂意就一直哭,爺爺沒辦法,只能給孩子買新的玩具。
等到孩子上小學,奶奶每天都要催孩子起床、洗漱、吃飯、寫作業和睡覺等,很愛嘮叨孩子,孩子不聽話,奶奶就會拿父母嚇唬孩子,比如說:“你要是不聽話,你爸媽就不要你了......”孩子小的時候會當真,一害怕就會乖乖聽話,等孩子大一點了,奶奶便有些管不住孩子了。
我們需要肯定的是隔代教育的好處,爺爺奶奶能幫忙帶孫子,已經是在減少小家庭的負擔。老人家肯定是愛孩子的,他們對孫子的愛不一定會比父母的少,我們要先肯定爺爺奶奶的功勞。
隔代教育容易出現的問題也不少,比如第一點:老人家對孫子最常出現的補償心理。爺爺奶奶年輕的時候帶娃可能也會存在很多的問題,或是認為自己給孩子的愛不夠多,如今孩子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新的小生命。老人家在對待孫子的時候就容易將過往沒有給到自己孩子的愛彌補到孫子身上,也容易變成溺愛。
第二點:由于爺爺奶奶輩年長,精力體能有限,更多希望孩子乖巧聽話。正如小韓的奶奶,在帶娃的時候,為了讓孩子能乖乖聽話,經常以父母拋棄他來嚇唬孩子,這讓導致孩子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以為自己隨時會被拋棄。
馬歇爾·盧森堡曾說:
2.父母管教孩子,以批評指責為主
小韓上四年級,父母才將孩子接到自己的身邊。在一起生活之后,小韓爸媽發現孩子身上有很多壞習慣,比如不講衛生,寫作業的時候喜歡看電視,洗澡的時候拖拖拉拉等,小韓媽媽經常忍不住批評孩子。
比如說:“你怎么那么不愛干凈啊”“你能不能快點去洗澡,臭死了”“別老是邊寫作業邊看作業,你這一心二用的,哪能學到腦子里去”“你這樣下去可怎么得了”等等。
當問及對孩子是否有打罵行為時,小韓媽媽坦誠道:“有時候他考試不及格,會打他。但也是為了他好啊,這孩子從小就皮,不打他根本就不長記性。”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990名孩子開展了一項長達6年的跟蹤研究:發現被打得越多的孩子,行為問題比被打得少或不打的孩子要多得多。
經常被體罰的孩子,會失去自信,沒有安全感;同時還會產生攻擊性、失落感和焦慮感;甚至是智力水平、學業水平以及注意力水平的發展上也會有所欠缺;更嚴重的,會誘發孩子的極度消沉,拒絕社交,產生自殺念頭。
講到這里,我們能發現,孩子的問題在家庭問題上找到了根源。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句話:“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如果還是不聽話,那說明打得不夠多,不夠狠。”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感到很無奈,所有大人也都是從孩童成長過來的,小時候經歷過父母打罵的應該都知道,被打的時候,一個人的情緒會是多么的糟糕,挨打之后,不過是被迫順從,被迫聽話,卻不是發自內心地改變。
3.父母藏電視的電線,斷網沒收手機,禁止孩子接觸電子產品
小韓從小愛看電視,也很喜歡玩手機,為了避免孩子養成壞習慣以及將心思放在學習上,小韓父母采取過很多方式:將電視的電線藏起來,斷掉家里的網絡,甚至是沒收孩子的手機,結果孩子的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父母藏電線,孩子就玩手機,手機沒了,就跑去網吧,沒錢去網吧,就緊鎖房門,不去上學,小韓父母對此十分無奈,也很疑惑:自己明明管得很嚴,為何孩子會變成這樣?
一個人越是告訴我們,不要想藍色,我們越是忍不住要想藍色,甚至還會擴展到什么是藍色,哪些東西是藍色的,為什么不能想藍色,最后導致的結果是滿腦子都是藍色,這就是“負強化”管教行為;
同理,父母越是禁止孩子玩手機,孩子做夢都想玩手機,越是禁止孩子玩游戲,孩子通宵達旦都要玩游戲,越是禁止孩子看電視,孩子便越是更加想要看電視。越是放大孩子的消極面,孩子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多,這也是為什么父母越是強行管教,孩子的問題反而越嚴重的根本原因所在!
很多家長學習教養觀念之后,思維和行為都產生了一定的變化。有個長期學習課程的家長在學習了半年之后,感慨道:“跟老師們一塊學習之后,我感覺我整個人都變快樂了很多,同事和朋友也驚嘆我的變化,說我像變了個人一樣;對待孩子的問題,我沒有以前那么焦慮了,選擇相信他,他反而做得比以前更好了!真是又省心又開心,做媽媽不需要那么勤勞,不要管太多事情,如果能早點接觸到老師們,我就能早點收獲這份快樂了!”
一切的改變都需要從教養觀念的學習開始,父母先要轉變自己的教養觀念,并且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通過孩子的反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整個家庭才能朝著正常的方向運轉!
我是廖老思,專注于手機游戲成癮研究。歡迎大家在評論處分享自己教養青春期孩子的經驗或感觸,也可私信留言和老師傾訴孩子問題及困惑,希望能為每個無助的父母及家庭點亮希望的燈!
三、...沒上進心,脾氣暴躁。多次溝通,無效,很愛玩游戲
這就是現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惡果。我在幾年前曾經和和一個十幾歲孩子的母親談起孩子的教育。他的孩子就在離我們不遠處玩。這位母親跟我抱怨孩子不好好學習,還經常要零花錢、她的收入不多、家務事沒人幫她做……,我說你的孩子那么大了可以幫你做點諸如收拾房間、蒸飯、買菜等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啊。這位母親立刻瞪起眼睛說我從小就受到家庭生活困難的影響,一天什么都得干,我可不能再讓我的孩子重走我的路,我不能讓他再挨累。我不好再說什么,難道孩子做點他該做的事情就是讓他挨累嘛?一個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會有什么上進心,現在3歲的孩子玩手機比老年人強多了。在日本小孩子的教育跟我們截然相反,他們在小學一二年級就有學釘扣子、切菜、掃地、洗碗等家務的在校學習。放學之后打掃教室要評比,每天中午的午餐也都有值日生打飯、給同學分發菜飯、飯后統一收集碗筷清洗等工作。這些全程都是小學生自己完成的沒有老師在場幫助。孩子在拿起筷子的時候要對父母說:謝謝,那我就吃飯了。吃完飯要說:謝謝,我吃飽了。孩子長大懂得感恩,我們的孩子從小追著喂,教育方式的不同其結果肯定不一樣。結了苦果也只能含淚往下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