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孩子3歲了,還不會說話怎么辦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發育速度是正常的,在三歲的時候,相信很多孩子已經能夠完整地去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了,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孩子仍舊不會說話,應該要用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檢視各方面原因、自身反省、主動和孩子做語言交流等這些辦法去幫助孩子學會說話。
1、引起重視
如果小孩3歲了還不會說話,就應該引起重視,父母的自身情況包括受教育的程度、閱歷、成長環境、對小孩的關注度等等都會影響孩子,有些父母不夠重視,認為孩子只是說話晚了一點而已,因為父母的疏忽而影響孩子的健康發育和成長。
2、及時就醫
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3歲了還不會講話,最好通過就醫、平常觀察等等掌握一下孩子是否是因為發育不良、智力低下等因素引起。如果通過孩子的行為可以察覺還是不正常要到正規醫院檢查,根據醫院檢查結果認定才采取相應措施。
3、檢視各方面原因
如果不是發育不正常的原因引起的說話晚,3歲了還不會說話的原因還有很多,例如:隔代教育的問題,親子教育問題、家長沒有引導孩子,遺傳因素,小孩本身性格內向,家長不給小孩說的機會通過肢體就能了解小孩行為等等各方面原因。
4、自身反省
在分析孩子的也要分析一下自己的原因,有沒有因為自身的原因而影響了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原因也要及時改正。不要因為自己耽誤了孩子。
5、主動和孩子做語言交流
大人容易認為,反正跟孩子說什么,孩子也聽不懂,所以特別容易“悶頭”照顧孩子,不使用語言和孩子交流。比如要抱孩子,一把就把孩子抱起來,根本不說話,只抱著去做。如果大人這樣做,就會大大減少孩子在生活中“聽別人說話”的機會,聽得少,自然學得慢,輸出得少。
二、2歲寶寶智商超常的表現
2歲寶寶智商超常的表現
2歲寶寶智商超常的表現,寶寶出生后隨著身體成長,大腦也會逐漸發育,變得越來越聰明。多數寶寶的智商處于平均水平,少數寶寶可能因身體缺陷智力稍差,下面分享2歲寶寶智商超常的表現
2歲寶寶智商超常的表現1 1、愛說話
寶寶滿了一歲后,語言能力增強,會說的話也變多了。到兩歲左右,多數小寶寶都能說很多句子了。寶寶的好奇心也會大增,開始不停地向家長問各種問題。很多家長覺得很頭疼,但實際上愛說話和愛問問題的小寶寶,智力較一般的寶寶要好很多,更聰明,好奇心也更加旺盛。
2、愛模仿
一些家長看到小寶寶模仿大人的動作,總是愛訓斥寶寶,怕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其實喜歡模仿的寶寶,不僅模仿能力強,智商也比較高。寶寶只有很好地觀察了大人的動作,才能模仿出來。而觀察和模仿是學習知識很重要的途徑,愛模仿的寶寶長大后學習能力強。
3、愛轉動眼睛
智商高的寶寶眼睛總是一眨一眨的,大人看著就會覺得孩子很聰明。因為寶寶轉動眼睛,觀察事物更加全面,也更仔細。就同一件東西來說,與其他寶寶相比,愛轉動眼睛的寶寶能獲取到更多的信息。
2歲寶寶智商超常的表現2 1.愛笑
孩子笑得越早,聰明的可能性就越大。盡管這不是完全可靠的跡象,但它是個象征。很早就開始笑的嬰兒常常會成為聰明活潑的兒童。笑代表他能區分什么是讓他感到愉快的,這就是心理活動的開始,一個感覺敏銳、反應迅速的嬰兒常常很聰明,嬰兒越敏感,也就越容易得到滿足。
2.學語言很快
學齡前的孩子,差不多認識所有的字母,也會發字母的大部分音,認識顏色,知道數字,還會數東西,詞匯量還蠻大,有很強的邏輯和推理能力。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們如何知道孩子是一個具有天賦的孩子呢?
我們是去激勵孩子還是順其自然。語言能力強的孩子往往能知道很多顏色、形狀、字母表、數字、反義詞,6個月之后可以講句子,18個月后的語言能力與4歲孩子差不多,在兩歲之前還能區分左右。
3.愛模仿
新生兒有模仿成人面部表情的能力,出生8小時,寶寶就能模仿媽媽吐舌頭了。當新生兒處在安靜覺醒狀態時,距離新生兒面部20-25厘米,讓他注視你的臉。伸出你的舌頭,每隔幾秒鐘1次,慢慢地重復這個動作,然后停止。
如果他一直看著你的臉,這說明他可能在嘴里移動自己的舌頭,一會兒,他(她)就會將舌頭伸向嘴外。如果你對著新生兒做張嘴動作,重復幾次,他也會學著張開小嘴。新生兒還會模仿噘嘴、微笑和悲傷的表情。
4.孩子對學習十分熱情
天才兒童在不學習的時候很不開心。當一家人其他人看電視節目看得出神時,天才兒童在視頻網站上看關于如何用希伯來文寫信或者如何用日語數數的視頻。有了這樣的經歷,我們便猜想,也許“天才兒童不學習的時候是不開心的”。
天才兒童對新事物好奇的天性通常需要不斷地交流和關注。有時候也許很難跟上孩子的興趣。有時候我們又會覺得孩子像一塊專門吸收知識的海綿。孩子對任何東西都感興趣。于是,我們便相信天才兒童用另類的風格學習,所以需要豐富的活動。
5.愛玩游戲
小孩子生來好動,以游戲為生命。運動能使大腦處于最初的啟動或放松狀態,想像力會從各種思維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加機敏,更富于創造力。
做父母的.應準備良好的設備使小孩子得到充分的運動;做父母的應尋找適宜的伴侶使小孩子得到優美的影響。小孩子的身體就容易強健,心境就常常快樂,知識就容易增進,思想就容易啟發。
6.能集中注意力
不要以為寶寶總是愛動,無法安靜做好任何一件事。聰明寶寶往往對感興趣的事物能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做到最好,如為完成拼圖游戲而非常專心和有耐心。
7.父母智商高
無數事實表明,智慧與才能雖不是完全由遺傳所決定,但是與遺傳脫不了關系。據統計,父母的智力高、孩子的智力往往也高;父母智力平常,孩子智力也一般;父母智力有缺陷,孩子有可能智力發育不全。
有人長期研究過一群智商在140分以上的孩子,發現這些孩子長大后一直保持優秀的才智。他們子女的智商平均為128分,也遠遠超過一般孩子的水平。而對于精神缺陷者,他們的孩子有59%精神缺陷或智力遲鈍。
英國曾提出這樣一份資料:父母均為小學文化程度的孩子,平均智商為98.3;初中畢業的,為103.3;高中畢業的,達108.1;獲有大學文憑的,為109.9。故“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必須自己先“成龍”。
8.愛搞惡作劇
假如你的孩子在你的床上撒下很多鹽,或將一些毛毛蟲放到你的枕巾上等等。面對這些惡作劇,您無需責備,這說明您的孩子智商較高。調查顯示愛搞惡作劇的孩子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日后孩子的發展可能性更大。
孩子惡作劇并非什么都不用想從天而降的,他需要“設計”出一個方案來,然后動腦筋,這程度絕不遜于做家庭作業。這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好的。惡作劇也能增強孩子的獨立性,因為這些行為就是孩子超越了父母所界定的范圍所做的,而這些便是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9.愛聽音樂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就連對剛出生的小孩子也有作用。音樂是遺傳獲得的語言。實驗顯示,給小嬰兒播放莫扎特的小步舞曲,他會安靜地聆聽。可是當把樂曲隨意打亂,播放各個片斷時,他會顯得不耐煩。如果從小接受音樂教育,便可以可以增進大腦皮質的發展模式,促進高層腦部動作的功能。
研究表明,在幾乎所有的智力活動中,左右腦并不是在獨立工作,而總是協同發揮作用的。音樂刺激右腦功能的也促進了兩半球聯絡的功能,因此也增進了左腦的功能,從而提高了整體的智力活動水平。
溫馨提示:聰明的寶寶雖有天賦,但學習是一個逐漸增長的過程,讓剛滿3歲的寶寶去學習10歲孩子才能掌握的知識肯定是不妥當的。拔苗助長反而會使寶寶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
2歲寶寶智商超常的表現3 1、善于用語言描述所聽到的各種聲響;
2、常給孩子朗讀的故事,要是你更換了里面的某個詞,孩子就會說讀錯了,并加以糾正;
3、喜歡對人講故事,而且講得繪聲繪色;
4、喜歡提些怪問題,如人為什么不會飛等等;
5、喜歡把玩具分門別類,按大小或顏色放在一起。
2歲寶寶智商如何培養
1、鼓勵孩子玩可以提高創造力的游戲,比如搭建或繪畫,為孩子提供在游戲中學習的時間和工具。
2、留意孩子的情緒。當孩子高興或者低落時,對此做出反應,既要支持鼓勵孩子,又要有恰當的規矩,但是不要打罵孩子,要給孩子持續的指導。
3、給孩子溫暖的、身體上的接觸,比如擁抱、親吻等,讓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和幸福感。
4、在孩子進行穿衣、洗澡、吃飯、玩耍、散步等活動時,給他唱歌或者跟他聊天,就像跟成人聊天一樣。說話盡量慢,以便給孩子反應的時間。
小寶寶如果智商特別高,通常會有非常多表現,包括善于和人交流,提出令大人想不到的問題,學習速度非常快。家長還可以適當培養孩子,提高寶寶的大腦活力,讓寶寶的大腦發育更快,充分利用智商高的優勢,讓寶寶變得更加聰明。
三、10歲的孩子不愛運動怎么辦
經常「宅」在家里,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利,特別是小孩正處于身體發育增長最快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多多活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3年全球有 4 200萬 5歲以下的兒童超重或肥胖。怎樣讓你的孩子避免成為其中一員呢?讓孩子愛上運動吧。
1、運動有很多種,選擇孩子喜歡的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足球、籃球。運動有那么多,可以試試其它的選擇,作為家長要有耐心,幫孩子找到一種適合他的運動可能要經歷些波折。
當孩子對一種運動不再感興趣時,可能就需要換另一種運動了。不斷嘗試不同的項目,直到找到合適的。最重要的是讓不愛運動的孩子找到動力,這樣才能養成熱愛運動的終身習慣。
2、限制「屏幕時間」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孩子每天的「屏幕時間」,即電視、上網、玩視頻游戲等的時間,不應超過 1~2個小時。但生活中很多孩子每天在這些事情上花費的時間在 4個小時以上。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將這些被動的娛樂換成其他主動參與的活動,比如在附近操場投籃、遛狗或做些小游戲等。
幫助孩子遠離誘惑,可以試試把電視機從臥室搬出,把電腦放在家長可以監督的公共空間等。對于青少年,要設置家庭條例,限制打電話或短信聊天等其他久坐不動的活動。
3、樹立好榜樣
如果家長每天晚上都躺在電視機前,一手拿遙控,一手拿薯條,這位規則制定者完全沒有起到榜樣的作用。言行不一的家長不太可能讓孩子遵守規則。
所以家長要在孩子面前樹立熱愛運動的的榜樣。能走路就不開車,能爬樓梯就不坐電梯。家長要定期運動,讓孩子在熱愛運動的氛圍中長大。
孩子們也喜歡和父母一起玩耍,所以一些全家一起參與的活動、游戲都是不錯的選擇,比如全家一起郊游、爬山、騎行等。
4、多給孩子積極反饋
在孩子學會倒立或明白如何蕩很高的秋千時,家長要及時表揚。比如走路、騎車時,可以比上次堅持更遠的距離,家長都要及時鼓勵。
要承認孩子為取得進步而做出的努力,而不要太在乎結果,才能幫助他建立自信。
孩子并非天生就是運動員,他可能會對自己身體的運動技能很在意,因而害怕在眾人面前失敗、尷尬、被嘲笑。孩子可能只是身體上很拘謹,這時就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鼓勵。嘮叨或負面評論不僅沒用,還有可能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5、找個靠譜的玩伴
孩子喜歡和同齡人在一起,如果孩子周圍有合適的小玩伴,家長可以幫忙邀請下,一起騎車、滑冰或結伴去打籃球。
年幼的孩子都喜歡和小伙伴在操場上追逐打鬧、到處爬、蕩秋千、滑梯、奔跑。
游玩的重點在于讓運動變得有趣,能讓孩子在運動中學習到新技能,而非競爭和獲勝,否則會降低孩子對運動的熱情。
6、將鍛煉作為獎勵
強迫孩子出去玩可能會適得其反,增加其怨恨和阻力。
運動不應該是一種懲罰,別把跑圈或俯臥撐當作一種懲罰方式。相反,試著用運動作為獎勵。
如果做作業時有休息的機會,孩子會很樂意打 20分鐘的球。
7、進行規律的安排
要確保將孩子的運動計劃提上每日行程,像上學、工作、購物、做家務、家庭聚會、生日聚會和電影等活動一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果鍛煉計劃基于日常生活,家長和孩子會更有可能堅持下去。
家庭成員們都會開始期待并接受這樣一種生活,如周六早上騎騎自行車,一周有幾個晚上屬于家人一起的飯后散步時間等。
8、讓運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是否刷牙、系好安全帶、上學等問題會在家里存在爭議嗎?
不會,因為這些活動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安全和幸福。同樣的情況適用于兒童運動。
讓運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要讓孩子覺得打球和玩電子游戲是一類的,這兩件事沒有可比性。
9、告訴孩子「運動很酷」
有些孩子熱衷于做他們認為很酷的事情。或許他們想象 Tony Hawke一樣劃滑板,像李小龍一樣練空手道,學最新的嘻哈旋律,或者掌握卡波耶拉舞的動作。尤其是大一點的孩子,可能對嘻哈有自己明確的觀點。
只要安全、充滿正能量,同時可以鼓勵孩子保持身材,家長就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活動。
10、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每個家庭成員輪流來選擇周末或放學后的活動。
媽媽可能鐘愛散步,爸爸可能喜歡打球,「探險家」可能選擇攀巖墻……
讓孩子有機會自己安排并組織這個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他可以感受到自己對整個局面的掌控。對于年幼的孩子,家長可能要適當限制其活動的選擇范圍。
11、運動中充滿樂趣
小孩子不需要很多的鼓勵,就會像小貓一樣伸懶腰,像老虎一樣奔跑,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他們自己就會玩得很開心。
坐在書桌前一整天后,不管在室內還是室外,孩子都會非常享受自由玩耍的時間。
無論什么活動,都要讓孩子的運動充滿樂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