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太極拳的源流觀
太極拳是誰發明的?是中國武術史的重大事件。下面是我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太極拳的源流觀。
太極拳的源流觀
從20世紀三十年代初,唐豪投槍,說:“太極拳是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九世陳王廷創造的。”從此,一場太極拳源流之爭在武術界掀起。1959年,唐豪歿,顧留馨繼承唐豪觀點。在1964年,顧以唐豪、顧留馨名義出版《太極拳研究》一書,肯定了太極拳為陳王廷所創,并批判張三豐創造太極拳為“仙佛附會”之封建迷信。在這以后,《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中國武術大辭典》、《中國武術拳械錄》和《中國武術名人辭典》,以及體育院校教科書《中國武術史》,都以唐、顧之說為定論,似乎太極拳源流問題已經解決。然而在民間,許多武術家、武術理論家、武術史研究家和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包括港臺和海外的太極拳愛好者,對此提出否定意見,連續發表文章批駁唐、顧的論點。對這些意見,中國武術權威界卻視而不聞,無動于衷,頑固地堅持唐、顧之說為定論,在國內外有極大影響的大部頭著作,如上所述,設專條肯定“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太極拳的真正源流被污染。似乎陳王廷創造太極拳說已經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成“定論”,其勢之不可擋,已不可扭轉。就在這個時刻,《武當》挺身而出,利用《武當》這塊陣地,組織了一大批太極拳界的專家、教授、學者,對太極拳源流進行了嚴肅認真深入的考證。這是一個太極拳正本清源的戰役。戰役是從1993年《武當》第2期打響的。《武當》為此發表了《編者按》,現今錄之如下:
“新時期,中華民族之瑰寶,傳統文化之精華——武當內家拳法,面臨著自身不斷發展和走向世界造福人類的時代要求,其自身理論建設必須有一個大的發展。我們自本期開始,將在‘武當論譚’欄目相繼發表有關武當內家拳法各方面的探討和研究性文章。本期首先刊出于志鈞先生的《〈陳氏家乘〉質疑——與〈論關于太極拳源流的一個新說法〉作者商榷》。本刊歡迎海內外各門派武學同仁、專家學者參與研討,踴躍投稿,各抒己見。”
此后,《武當》連續發表了幾十篇文章,數十萬言,從歷史、理論、拳法、史料、資料(包含陳家溝陳氏家譜、家乘、拳械譜)全面考證,證明太極拳不是陳王廷創造的,唐豪、顧留馨所提出的三個證據(陳氏家乘〈長短句〉的一句話“悶來時造拳”;陳氏家譜陳王廷旁注“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陳家溝兩儀堂和文修堂拳械譜〈拳經總歌〉)完全是站不住腳的,被批駁的體無完膚。這個戰役一直延續到1997年9月,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編纂出版《中國武術史》,歷時四年半,總算告一階段。在該書中,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第一次改變過去堅持“陳王廷創造太極拳”的立場。我們指出,盡管改變是非常不徹底的,但能邁出這一步卻是很不容易的,值得歡迎。太極拳源流事關重大,我們必須把這一改變的前前后后說個清楚,以使今后太極拳源流的討論能更健康地進行。本文將告訴人們,以前是如何堅持“陳王廷創造太極拳說”的。1997年《中國武術史》的改變在哪里?這一改變的不徹底又在何處?下面我們就談談這三個問題。
太極拳的源流觀一、以前是如何堅持“陳王廷創造太極拳說”的?
《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太極拳〉條釋說:“1、太極拳創始于清朝初年;2、太極拳最早傳習于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卓有創見的武術家陳王廷;……6、陳氏太極拳是古老的拳種,其他流派的太極拳(如楊式、吳式、孫式)都是在陳式太極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中國武術拳械錄》(中國武術協會審定)中的〈太極拳•源流〉說:“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最早傳習于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創編人是陳王廷。陳文武兼備,諳熟黃老之學,他在練武實踐中結合古代導引吐納術和古典哲學《易經》的陰陽學說及中醫經絡學說理論,綜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博采眾家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式長拳,創編了太極拳、器械及對練套路。后人以陳姓冠以此拳,稱陳式太極拳。”
《中國武術大辭典》〈太極拳〉條有云:“關于此拳的起源,大致有五種說法:①唐代許宣平、李道子所傳。②元末明初武當山道士張三豐所創。③明初十四世紀河南溫縣陳家溝陳卜所創。④清乾隆年間王宗岳所創。⑤據唐豪考證,太極拳為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創。多數拳家亦以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源出陳氏太極拳,而持陳王廷創拳說。”
〈陳式太極拳〉條下說:“太極拳流派之一。有陳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廷所創。”
〈陳王廷〉條說:“(?-1719)字奏廷,溫縣人。自幼習文練武,承襲祖傳武技。后考為文、武庠生。文武兼優”,“在山東成名手”。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任溫縣“鄉兵守備”。曾“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經顛險,受過恩賜。明亡后,隱居家鄉,陶情于魚水,盤桓于山川;忙時耕田,閑時“造拳”……。“陳王廷所造拳法,即今陳式太極拳的雛形。此拳是以陳式祖籍山西洪洞舊傳的拳藝與陰陽開合之理為基礎,吸收和借鑒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結合《黃庭經》中的導引、吐納方法創編而成。陳王廷始傳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術,不用載防護衣帽,就可練習徒手搏擊和持槍戳革的技巧,也是一個創造性的貢獻。遺有《拳經總歌》、《拳勢總歌》等拳技論著和《遺詞》一首。”
《中國武術人名辭典》〈陳王廷〉條稱:“(1600-1680)亦陳王廷,字奏廷(庭)。河南溫縣人。陳氏第九世孫。”……晚年隱居,“忙時耕田,閑時造拳”。“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博采眾長,依據《易經》陰陽之理,結合中醫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吸收和借鑒《拳經三十二勢》,創造了太極拳械,成為當今陳式太極拳的雛形。其中太極拳五路、炮拳一路、長拳108勢及刀、槍、劍、棍、锏、鉤、梢、桿等太極十八般兵器,尤其是‘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具有獨特風格,并創太極拳理論。”
太極拳的源流觀二、1997年9月出版的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編纂《中國武術史》改變的有關段落。
第250頁有“《王征南墓志銘》最早提出了張三豐創內家拳的說法。其文云:內家拳“蓋為之誤——筆者盤起于宋之張三豐。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詔之,道梗不得進,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后來《寧波府志》又重敘張三豐創內家拳說:“張松溪,鄞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言起于宋之張三豐”,“……《明史方伎傳》等也提到過張三豐,但說他是明時遼東人,沒有提到他會武術。……張三豐是明代道教重要人物,一些道教典籍提到他‘善劍’,但語焉不詳。故張三豐與內家拳之淵源問題,尚待進一步的研究考證。”
這與唐、顧的說法相比較,有了下述幾點重要的改變。
第一,唐、顧是把張三豐與“陳王廷創造太極拳”聯系起來批判的;而《中國武術史》在這里并沒有提及陳王廷。
第二,唐、顧攻擊張三豐創造太極拳是統治階級士大夫和御用文人假托仙佛圣賢等所創造,使它神化起來,以達到麻醉人民意志和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把學術討論扣上政治帽子。而《中國武術史》并沒有把學術討論拉扯到政治問題上。
第三,唐、顧完全否定張三豐,而《中國武術史》認為,“尚待進一步的研究考證”。
第295頁說:“咸、同年間,楊露禪設教北京,傳授太極拳技,講授太極拳理。楊氏技法,得自河南溫縣陳家溝十四世陳長興。據唐豪、顧留馨考證,陳氏拳械創自明末、清初陳家溝九世陳王廷。陳氏拳械,歷代傳承,不乏名手。但陳氏后裔從何時起采用,太極拳,名稱待考。”
這段文字與前面的“陳王廷創造了太極拳械”(《中國武術名人辭典》、“太極拳……創編人是陳王廷”)(《中國武術拳械錄》中國武術協會審定)相比較,明顯地把陳王廷創造“太極拳”改為“陳氏拳械”,取消了“太極拳”三個字,并明確指出“從何時起采用,太極拳,名稱待考”。這就是說,把陳王廷與“太極拳”脫鉤,這是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對太極拳源流觀點的重大修改。我們指出,這一修改雖然是重大的,然而是很不徹底的,它仍然沒有完全尊重歷史。
太極拳的源流觀三、改變的不徹底在何處?
《中國武術史》第318至319頁中說:“關于太極拳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據武術史家唐豪等考證,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源自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族人傳習的拳法。陳氏拳技始自陳王廷。陳王廷所編拳套七路,另有專門練習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性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手法。”
這段文字,前后含糊其辭,轉彎抹角地影射“太極拳”,不尊重歷史和以唐顧為史十分嚴重。文中說:“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源自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族人傳習的拳法”。我們問陳氏族人傳習的“拳法”是不是“太極拳”?文中沒有說明是什么拳。此含糊之一也。又說:“陳氏拳技始自陳王廷”,此處的“陳氏拳技”又沒有說是什么“拳技”。此含糊之二。又說“這些拳械在陳家溝五傳至十四世陳長興”,又沒有說“這些拳械”是不是“太極拳械”。此含糊之三。
不尊重歷史和以唐顧為史就更為嚴重。
文中說,“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源自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族人傳習的拳法”。這不符合歷史。其一,趙堡太極拳有自己的傳承系統,就不是陳家溝的拳法,打拳風格也完全不同于陳氏拳法。其二,民初有袁世凱的文書名宋書銘者,太極拳的水平極高,吳式太極拳宗師吳鑒泉等與之推手,也奔騰于宋的腕下。宋書銘的太極拳也并非出自陳氏。其三,《道藏》中有道家的太極拳,也不是出自陳氏。至于名字不叫太極拳的“太極拳”就更多了。陳氏太極拳倒很像八極拳。20世紀五十年代初,筆者首次看到陳發科的弟子演練的拳,我就當成“八極拳”了。躲腳震足、滾纏肘靠、鉤掛戳踢、抖彈發力,都與八極拳相同。
文中說,“據武術史家唐豪等考證”。唐豪本來是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早年學點六合拳,后去日本學點刺槍術。他的發跡,不是因為研究中國武術史,而是“考證”太極拳源流,首先發難,提出“陳王廷創造太極拳說”,批判張三豐是“神仙附會”。這是他的資本。唐豪是西方拳擊和日本刺槍術的崇拜者,他看不起中國武術,甚至也看不起太極拳,包含陳氏太極拳。我們說這些話都是有證據的,請看:
1、唐豪于1935年,《太極拳根源》中寫道:“西洋拳斗,不甚講勢,亦不以勝負為愧為奇,使戚氏(指威繼光)生乎今世而及見此藝,必將引之為理想中的拳法。”
2、同書云:“使戚氏而生乎今日,決不將那些不合時宜花法虛套的武藝,尊為救國的良圖。使戚氏而生為今日中國之大將,決不將十九路軍抗日大刀,滿足地以為曾經殺勝過敵人而自豪。”
3、唐豪在同書中批刊在1928年張之江創立的中央國術館,說:“生于三百年后(指距威繼光)的今人,識不足以知因變,明不足以察實虛,糜人民的脂膏,設廣大的館舍,集江湖食之徒,演古所吐棄之物,曰:是救亡之良圖也!不知此真將亡的現象,吾復何言!”
4、同書,唐豪引用吳志青《六路短拳》自序中提到美國體育專家麥克樂對中國武藝的批判說:“西人每視我國武術為一種花法,即一種裝飾動作之運動;謂體育,則不按生理之次序;講實用,則為一種配合而成的假式擊打術。非若歐美之武術,均系對擊而無單練,其攻擊防御之法,至為周密巧妙云。”唐豪說:“麥克樂就他所見到的花法套數,下那樣一個極正確的批判,當然要為一般依靠這類玩意來安身立命的拳師們所不服。”
唐豪的這些話完全證明,他是一個崇拜西方拳擊五體投地的人,認為中國武術是“吐棄之物”。把這樣一個人捧為“中國武術史家”和“現代中國武術史學科的奠基人”(見《中國武術大辭典》唐豪條)是錯誤的。他實際是個民族虛無主義者,這可由上面列舉的他的言論中得到明證。
《中國武術史》在這段文字中說,陳王廷編了“拳套七路”、“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這種說法,來自唐豪、顧留馨信口開河的主觀之見,是不尊重歷史的妄言之說。所謂“拳套七路”,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1992年第2版)第4頁寫道:“據《陳氏拳械譜》,陳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勢)五路、長拳一百零八勢一路(勢名沒有重復)、炮捶一路”。為了核實,我們找到徐震編著的《太極拳考信錄》,附有陳家溝陳氏兩儀堂和文修堂《陳氏拳械譜》舊抄本的全部內容。兩個舊抄本含五套捶(拳),這就是被唐顧稱謂的“太極拳五路”。我們指出,這兩個抄本的五套,兩儀堂本稱“拳”,文修堂稱“捶”,都沒有“太極拳”的稱謂;同時也沒有署姓名,“陳王廷”三字,兩本都沒有出現過。唐顧說“陳王廷造太極拳五路”純屬主觀臆造。陳溝舊抄本稱二套為“炮捶”,也不稱太極拳。兩儀堂本有“太極拳”。注,一名頭套拳,一名十三勢,即十三折,亦即十三摺也。也沒有署名。四套歌訣標題為“四套——此名紅拳”(文修堂本)及“小四套,亦名紅拳”(兩儀堂本);歌訣內容有“要知此拳出何處?名為太祖下南唐”。這明確指出,四套拳是“紅拳”、“太祖拳”。這兩套拳都是少林拳而非太極拳。
“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陳氏拳械譜》舊抄本中是沒有的,更無陳王廷創造的記載。純屬顧留馨在《太極拳研究》一書中信口開河的胡謅。
《拳經總歌》無作者名,內容有“迎風接步紅炮捶”,明確是紅拳和炮捶。
《拳勢總歌》也無作者名,內有“探馬拳太祖留傳”,顯系太祖拳。也不是一百零八勢,是一百三十三勢,大部分是戚繼光“長拳三十二勢”和《紀效新書》中的槍法、棍法等內容。也無太極長拳字樣。
由上看來,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編纂《中國武術史》,對太極拳源流問題,改變了“陳王廷創造太極拳”的立場,是值得歡迎的。然而這一改變是模棱兩可的,隨時都可以倒退回去。因為他們肯定“陳氏拳械”是陳王廷“創造”的,同時說“從何時起采用‘太極拳’名稱尚待考”。這里既沒說“陳氏拳械”不是太極拳械,也沒說太極拳不是從“陳王廷”開始的。修改是迫于近年來民間的太極拳專家、學者、傳人發表大量批駁“陳王廷創造太極拳說”的論文之壓力,有充足的史料,充分地擺事實講道理,提出有力的證據,不得不修改的。不能認為是修正。他們的根本錯誤是“以唐顧為史”,并不認真直接研究史料,至今仍奉唐顧為中國武術史家,形成崇拜,把他們信口開河的胡謅視為史料。這一場在二十世紀中國武術史上全球性的空前大辯論,仍將繼續下去。對此,我們信心十足,必將把太極拳源流的真實情況告訴全世界的太極拳愛好者,還古人一個公道。
二、八十八式太極拳各式的動作名稱及分解動作口令
第一式預備勢
⑴兩腳開立⑵兩臂平舉
第二式起勢
⑴屈膝下按
第三式攬雀尾
⑴收腳抱球⑵弓步掤手⑶轉身抱球⑷弓步掤手
⑸轉腰舉手⑹坐腿后捋⑺弓步前擠⑻坐腿后引
⑼弓步前按
第四式單鞭
⑴扣腳擺掌⑵收腳勾手⑶弓步推掌
第五式提手
⑴扣腳轉體⑵虛步合手
第六式白鶴亮翅
⑴轉身抱球⑵虛步亮掌
第七式左摟膝拗步
⑴收腳擺掌⑵上步屈收⑶弓步摟推
第八式手揮琵琶
⑴跟步落手⑵虛步合手
第九式左右摟膝拗步
⑴收腳擺掌⑵上步屈收⑶弓步摟推⑷坐腿擺掌
⑸上步屈收⑹弓步摟推⑹坐腿擺掌⑻上步屈收
⑼弓步摟推
第十式手揮琵琶
⑴跟步握拳⑵虛步合手
第十一式進步搬攔捶
⑴轉體握拳⑵上步搬拳⑶上步攔掌⑷弓步打捶
第十二式如封似閉
⑴坐腿后引⑵弓步前按
第十三式十字手
⑴轉身分手⑵收腿抱手
第十四式抱虎歸山
⑴轉體擺掌⑵上步屈收⑶弓步摟推
第十五式斜攬雀尾
⑴轉腰舉手⑵坐腿后捋⑶轉體搭手⑷弓步前擠
⑸坐腿后引⑹弓步前按
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⑴轉體擺掌⑵收腳擺掌⑶擺步擺掌⑷跟步落手
⑸落拳穿掌
第十七式左右倒卷肱
⑴轉體擺掌⑵提腳屈收⑶退步推掌⑷轉體擺掌
⑸提腳屈收⑹退步推掌⑺轉體擺掌⑻提腳屈收
⑼退步推掌⑽轉體擺掌
第十八式斜飛勢
⑴收腳抱球⑵轉體上步⑶弓步分手
第十九式提手
⑴跟步轉掌⑵虛步合手
第二十式白鶴亮翅
⑴轉體抱球⑵虛步亮掌
第二十一式左摟膝拗步
⑴落手擺掌⑵上步屈收⑶弓步摟推
第二十二式海底針
⑴跟步落手⑵虛步插手
第二十三式閃通背
⑴上步提掌⑵弓步架推
第二十四式轉身撇身捶
⑴轉身握拳⑵上步撇拳
第二十五式進步搬攔捶
⑴收腳收拳⑵上步搬拳⑶上步攔掌⑷弓步打捶
第二十六式上步攬雀尾
⑴上步抱球⑵上步掤手⑶轉腰舉手⑷坐腿捋手
⑸轉體搭手⑹弓步前擠⑺坐腿后引⑻弓步前按
第二十七式單鞭
⑴轉體擺掌⑵收腳勾手⑶弓步推掌
第二十八式云手
⑴轉體擺掌⑵左云收腳⑶右云開步⑷左云收腳
⑸右云開步⑹左云收腳
第二十九式單鞭
⑴提腳勾手⑵弓步推掌
第三十式高探馬
⑴跟步伸掌⑵虛步推掌
第三十一式右分腳
⑴上步抱手⑵分腳分手
第三十二式左分腳
⑴落步分手⑵收腳抱手⑶分腳分手
第三十三式轉身左蹬腳
⑴落腳合手⑵轉體抱手⑶蹬腳分手
第三十四式左右摟膝拗步
⑴落腳擺掌⑵上步屈收⑶弓步摟推⑷收腳擺掌
⑸上步屈收⑹弓步摟推
第三十五式進步栽捶
⑴收腳擺掌⑵上步屈收⑶弓步栽捶
第三十六式翻身白蛇吐信
⑴轉體舉掌⑵收腳合手⑶上步撇拳⑷弓步推掌
第三十七式進步搬攔捶
⑴收腳握拳⑵上步搬拳⑶上步攔掌⑷弓步打捶
第三十八式右蹬腳
⑴收腳抱手⑵蹬腳扮手
第三十九式左披身伏虎
⑴落步擺掌⑵上步落手⑶弓步架拳
第四十式右披身伏虎
⑴坐腿合手⑵上步擺掌⑶弓步架拳
第四十一式回身右蹬腳
⑴轉體分手⑵收腳合抱⑶蹬腳分手
第四十二式雙峰貫耳
⑴收腳落手⑵轉身上步⑶弓步貫打
第四十三式左蹬腳
⑴坐腿分手⑵收腳抱手⑶蹬腳分手
第四十四式轉身右蹬腳
⑴轉身落步⑵提腳抱手⑶蹬腳分手
第四十五式進步搬攔捶
⑴落腳握拳⑵上步搬拳⑶上步攔掌⑷弓步打捶
第四十六式如封似閉
⑴坐腿后引⑵弓步前按
第四十七式十字手
⑴轉體分手⑵收腳抱手
第四十八式抱虎歸山
⑴轉體擺掌⑵上步屈收⑶弓步摟推
第四十九式斜攬雀尾
⑴轉腰舉手⑵坐腿捋手⑶轉身搭手⑷弓步前擠
⑸坐腿后引⑹弓步前按
第五十式橫單鞭
⑴轉體擺掌⑵收腳勾手⑶弓步推掌
第五十一式左右野馬分鬃
⑴收腳抱手⑵轉身上步⑶弓步分手⑷收腳抱球
⑸轉身上步⑹弓步分手⑺收腳抱球⑻弓步分手
第五十二式進步攬雀尾
⑴撇腳轉身⑵收腳抱球⑶轉身上步⑷弓步掤手
⑸撇腳轉身⑹收腳抱球⑺轉身上步⑻弓步掤手
⑼轉腰舉手⑽坐腿捋手⑾轉體搭手⑿弓步前擠
⒀坐腿后引⒁弓步前按
第五十三式單鞭
⑴轉身擺掌⑵收腳勾手⑶弓步推掌
第五十四式左右穿梭(四斜角)
⑴轉體抱球⑵轉身上步⑶弓步架推⑷收腳抱球
⑸轉身上步⑹弓步架堆⑺收腳抱球⑻轉身上步
⑼弓步架推⑽收腳抱球⑾轉身上步⑿弓步架推
第五十五式進步攬雀尾
⑴收腳抱球⑵轉身上步⑶弓步掤手⑷收腳抱球
⑸轉身上步⑹弓步掤手⑺轉腰舉手⑻坐腿捋手
⑼轉身搭手⑽弓步前擠⑾坐腿后引⑿弓步前按
第五十六式單鞭
⑴轉體擺掌⑵收腳勾手⑶弓步推掌
第五十七式云手
⑴轉身擺掌⑵收腳左云⑶開步右云⑷收腳左云
⑸開步右云⑹收腳左云
第五十八式單鞭
⑴轉體擺掌⑵收腳勾手⑶弓步推掌
第五十九式下勢
⑴轉體擺掌⑵下勢穿掌
第六十式左右金雞獨立
⑴獨立挑掌⑵右獨立挑掌
第六十一式左右倒卷肱
⑴落腳擺掌⑵退步屈收⑶虛步推掌⑷轉身擺掌
⑸退步屈收⑹虛步推掌⑺轉身擺掌⑻退步屈收
⑼虛步推掌
第六十二式斜飛式
⑴轉體擺掌⑵收腳抱球⑶轉身上步⑷弓步分手
第六十三式提手
⑴跟步搭手⑵虛步合手
第六十四式白鶴亮翅
⑴轉身抱球⑵虛步亮掌
第六十五式左摟膝拗步
⑴轉身擺掌⑵收腳擺掌⑶上步屈收⑷弓步推手
第六十六式海底針
⑴跟步擺掌⑵虛步插掌
第六十七式閃通背
⑴活步合手⑵弓步架推
第六十八式轉身撇身捶
⑴收腳握拳⑵弓步撇拳
第六十九式進步搬攔捶
⑴收腳握拳⑵上步搬拳⑶上步提拳⑷弓步打捶
第七十式上步攬雀尾
⑴收腳抱球⑵轉身上步⑶弓步掤手⑷轉身舉手
⑸坐腿捋手⑹轉身搭手⑺弓步前擠⑻坐腿后引
⑼弓步前按
第七十一式單鞭
⑴轉身擺掌⑵收腳勾手⑶弓步推手
第七十二式云手
⑴轉身擺掌⑵左云收腳⑶右云開步⑷左云收腳
⑸右云開步⑹左云收腳⑺右云開步
第七十三式單鞭
⑴轉身擺掌⑵提腳勾手⑶弓步推掌
第七十四式高探馬
⑴跟步舉掌⑵虛步推手
第七十五式左穿掌
⑴弓步穿掌
第七十六式轉身十字蹬腳
⑴轉身抱手⑵蹬腳分手
第七十七式摟膝打捶
⑴落腳落手⑵上步收拳⑶弓步打捶
第七十八式上步攬雀尾
⑴收腳抱球⑵轉身上步⑶弓步掤手⑷轉身舉手
⑸坐腿捋手⑹轉身搭手⑺弓步前擠⑻坐腿后引
⑼弓步前按
第七十九式單鞭
⑴轉身擺掌⑵收腳勾手⑶弓步推掌
第八十式下勢
⑴轉身擺掌⑵下勢穿掌
第八十一式上步七星
⑴虛步架拳
第八十二式退步跨虎
⑴退步亮掌
第八十三式轉身擺蓮腳
⑴轉身擺掌⑵上步穿掌⑶轉身擺掌⑷擺蓮拍腳
第八十四式彎弓射虎
⑴上步擺掌⑵弓步打捶
第八十五式進步搬攔捶
⑴收腳握拳⑵上步搬捶⑶上步攔掌⑷弓步打捶
第八十六式如封似閉
⑴坐腿后引⑵弓步前按
第八十七式十字手
⑴轉體分手⑵收腳抱手
第八十八式收勢還原
⑴兩手下落⑵收腳并步
三、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太極基本被大眾熟知,太極是養生中最特別的存在,太極本身是一門武術,后面成為養生的一門學問,太極對骼預防血管疾病都有很大幫助,看看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1 1、太極拳的特點及其內涵,“拳其于易,理成于醫”。太極拳與中國醫學的陰陽學說同出一理,與中國醫學同承一脈幫“拳名太極,實無極自然之運行,陰陽自然之開命合也”太極拳雖類歸武術,但卻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治病思想,在中國傳統的養生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太極拳是防患于未然,防疾于未染的自我攝生調理的保養。其重在“養”,“養”是自我調理,自我呵護,舒筋活血,開穴順氣,以增強人體系統內部和諧有序的有機性,使人體處于一種“維生”的功能狀態。
2、老年衰老特征與太極拳的延年益壽機理,伴隨著現代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和進步,現代社會生活的不斷提高和豐富,怎樣依靠自身積極的身體活動,推遲個體衰老,提高生命質量,延年益壽,已成為具有普遍社會意義的衰老生物學問題。太極拳抗老祛病,延年益壽的功效,在于它所持的“內外合一”的同意觀陰陽平衡的辨證觀,以及“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運演操作機制。
3、對血管系統的影響,許多研究證實,太極拳鍛煉能延緩心血管機能的減退,提高血液系統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對于增強機體抵抗力,延緩衰老有一定的作用。心臟的泵血功能是心臟最基本的功能,心率和血壓是反映心血管機能的重要循環來滿足機體的需要,從而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合心率120次/分左右負荷內的運動,每分搏出(CO)的加大主要依賴與或心室舒張末期內徑(EDD)和每搏輸出量(SV)的增強。10分鐘以上的太極拳練習,HR為120次/分左右,是一種中低強度的運動,能有效地提高中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統機能。
4、太極拳對老年人骨密度的影響,人進入中年以后,骨密度逐漸下降,這種下降在女性絕經后明顯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質疏松的危險性比女性高。6個月太極拳練習確能減低負荷肌體(脛骨)的骨礦物持質丟失率,有效地減低骨折的發生機會,另外練習太極拳能顯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韌性,從而達到防治骨質疏松和預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早老性骨折的目的,常年從事太極拳運動,可以對骨骼肌肉運動系統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地減少內骨礦物資的自然丟失,使密度多年保穩定,有效調節骨鈣、血鈣平衡。
5、太極拳對老年人修心養性的功效,現代社會流行許多的文明病,并非全是病原性所致,與現代人是生活態度、生活內容、生活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醫學心理研究證實,不僅生理成病理能影響心理,而心理也能影響生理成病理。也就是說,人們不良情緒和個性能導致成誘發多種疾病。老年人因退休失去特定的社會角度,心煩意亂,抑郁寡歡,煩躁不安出現心理失衡。加之機能日趨衰退,反映遲鈍,多病欠安引發對生的留戀和對死的恐懼,給老年人心理造成極大的壓力。老年階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更能體會到身體健康的重要。單純的健身,以期延年益壽,而不重視健心以期修心養性,是很難達到安度余生、顧養天年、壽終正寢的目的。
以上就關于太極拳對于我們人體的好處和對于太極拳的理論基礎的介紹,可以看到對于太極拳來說現在的科學也都已經給出比較好的解釋,這樣是現在的太極拳已經走出了國門的標志。現在已經不光光我國的人們在打太極拳進行鍛煉身體了,國外的很多外國人也都是在進行了相應的鍛煉。所以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文化我們還有那些理由不進行傳播,那你學會打太極拳了嗎?
太極拳養生的中醫理論2 1、全面鍛煉:
太極拳的動作有幾個極為重要的特點,如柔軟、慢、連貫、走弧線(即圓形動作)和一動無有不動,都是鍛煉上絕對不可忽視的法則。在這里只拿一動無有不動的特點來證明它的全面鍛煉作用。大家都知道,游泳是需要手足和身體一起動作的一項運動,它已經被公認為有全面鍛煉效果的運動項目之一。
太極拳在動作時,凡是全身能動的部分,都需要參加活動,所以叫做一動無有不動。它的運動量雖然較游泳為小,但在全身動作的和諧上和細致上,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可見太極拳具有全面的鍛煉的優點。
2、內外兼顧:
太極拳在鍛煉時,不但肌肉活動有各式各樣的柔和動作,同時還要做好呼吸運動和橫膈運動,來促進心、肺、腸、胃等內臟的機能活動。由于每一個動作都用意識加以引導,使人精神集中,不起雜念,以至越練越純靜(即心境異常安靜之意),也能使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更好的調節作用。這種鍛煉方法,一面具有一般運動項目活動肌肉的好處,一面又吸收了靜坐法調息養神的好處,所以能有內外兼顧的優點。
3、趣味濃厚:
太極拳的動作都走圓形或者弧形的線路,在初練架子時,不容易做好圓形動作,當然趣味較少。但練到后來,越練越熟;圓轉如意的'程度不斷提高,便會發生濃厚的趣味。到如能在圓形動作中,運用虛實變化和運動調息的功夫時,它的趣味也就更加層出不窮了,趣味濃厚能提高鍛煉情緒,對促進健康很有好處,這也是太極拳所具有的優點之一。
4、陶養性情:
太極拳的動作要求柔和,要求輕靈貫串,又要求在動作中包含著"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意識作用,能使性急的或者性慢的練拳人在無形中接受影響,矯正原有的習慣。因為太極拳一面講究靈敏,能使人提高敏感,一面又講究沉靜,能使人抑制浮躁。
5、人人可練:
太極拳動作柔和,速度較慢,拳式也并不難學,而且動作的或高或矮和用力的或多或少都可根據特點,以適應病人的不同要求(但正在咯血或者出血的病人除外),所以能幫助病人在恢復和增進機能活動上獲得顯著的效果。
太極拳對身體健康的5大好處
這種運動不僅自然而且還很高雅,當你親身體會到音樂帶給你的感受的時候,一些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1、對人體礦物質吸收有好處
據有關資料顯示,太極拳對脂類、蛋白類及無機鹽中鈣、磷的代謝得良好的。有報道說,老年人鍛煉5~30分鐘后,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這樣動脈硬化的癥狀也會大大地減輕。
2、對大腦有好處
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終集中在動作上,排除了大腦其它思緒的干擾,專注于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
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從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連貫,綿綿不斷。由于某些動作比較復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與平衡能力。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所以這就必須要求我們的大腦是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的,這也間接訓練著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而達到強化大腦的調節目的。
3、對關節有好處
就太極拳動作的組成來說,它包括各組肌肉、磁節的活動,也包括有節律的呼吸運動,特別是橫隔運動。因此它能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淤血。肌肉的活動保證了靜脈血液回流,呼吸運動同樣也加速靜脈的回流。
太極拳的動作舒展,且要求有意識地使呼吸與動作適應,這就能更好地加速血液與淋巴的循環。
4、對骨質有好處
太極拳螺旋式的弧形動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纖維都能參加活動,經過反復地纏繞絞轉,使肌肉能拉長到一般運動所不能達到的長度,長年累月如此絞轉,一張一弛,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并增加收縮能力。
由于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性能,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
5、養生拳法
養生太極拳是一種身心兼修的練拳健身運動。練拳時注重意氣運動,以心行氣,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氣血,以提高陰陽自和能力——即西醫所說的抗病康復能力和免疫力。
練養生太極拳有療疾健身、修身養性、健美益智,開悟智慧、激發潛能、技擊防衛,達到維持健康、提升氣質、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養生太極拳內外兼修。內練意氣勁力,運太極陰陽;外練拳勢招式,顯氣勢神態。通俗說法:形體力量和精神氣質同時鍛煉。
養生太極拳練身、心、意三家,合精、氣、神三元的太極修煉/功法。符合中西醫學科學原理,具有神奇的療疾健身、修性養生功效。
俗話說:欲要身體健康,平時應注意起居、飲食的規律性,除了加強營養外,還應堅持體育活動;而太極拳正是一種絕佳的健身運動,大家不妨嘗試學習一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