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班教案會動的房子
中班教案會動的房子
語言教育活動上的一個動聽的故事。它的目標是讓幼兒在優美生動的語言中,感受到作品中清新的大自然畫面,下面由我為大家精心收集的中班教案會動的房子,供大家參考~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情節和角色形象特點,掌握故事中描述聲音的象聲詞。
2、做事要細心,學習小烏龜寬容待人。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掌握描述聲音的象聲詞。
難點:做事要細心,懂得寬容待人。
活動準備
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設疑激趣,導入活動
1、小朋友們都見過房子,你見過什么樣的房子?
2、你們見過會動的房子嗎?小松鼠就蓋了一座會動的房子,會動的房子還帶小松鼠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這是怎么回事呢?
二、引導提問,理解故事的線索和主要情節
1、運用PPT課件,分段講述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出示圖一。小松鼠把房子蓋在了哪里?
出示圖二。小松鼠被風吵醒了,一起感受大風、小風,學說象聲詞。房子的周圍都有什么變化?它是怎么想的?
出示圖三。第二天小松鼠耳邊傳來“嘩嘩嘩”的聲音,你們猜它會到哪兒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模仿象聲詞“嘩嘩嘩”。
出示圖四。第三天小松鼠又會到哪兒呢?它看到了什么?鼓勵幼兒用肢體動作和語言理解象聲詞“噠噠噠”。
2、引導幼兒回憶,發現小松鼠的房子會動的原因。
出示圖五,會動的房子都帶小松鼠去了哪些地方?聽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請幼兒猜想小松鼠的房子為什么會動。
三、完整欣賞,分析角色的形象特點
播放PPT,教師有感情地講述故事,請幼兒完整欣賞。提問:
1、小松鼠的房子為什么會動?
2、小松鼠為什么會把房子蓋在烏龜的背上?小烏龜發現后會說什么?它生氣了嗎?為什么?
3、你喜歡故事里的誰?為什么?
四、拓展想象,延伸思考
引導幼兒討論:如果你是小烏龜,還會帶小松鼠去哪里?可能會聽到什么聲音?引發幼兒思考想象,回教室把自己的想法畫出來。
中班語言活動《會動的房子》課后評析
王林墨老師執教的語言活動《會動的房子》,是山大版教材中班主題八《新年的問候》中的一個故事教學,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文學作品學習活動。這個故事以一只粗心的小松鼠把房子蓋在烏龜的背上為線索,通過不斷變化的場景,在優美生動的語言中,讓幼兒感受到作品的幽默和清新的大自然。同時又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認真,不能粗心。
王老師制定的活動目標是:①理解故事情節和角色形象特點,掌握故事中描述聲音的象聲詞。②做事要細心,學習小烏龜寬容待人。從制定的目標來看,第一條是知識目標,第二條是情感、態度目標,因為文學作品學習活動特別強調要側重幼兒審美能力和文學理解能力及想象力方面的培養,感覺這個目標比較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文學作品學習活動的要求,定位比較準確。活動重點是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掌握描述聲音的象聲詞;難點是做事要細心,懂得寬容待人。
從今天執教的情況來看,王老師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始終能夠圍繞活動目標,環環相扣,重點比較突出,活動目標基本實現。
在第一個環節中,教師用談話的形式,設置懸念導入活動,激發了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和想知道結果的迫切心情,這樣就一下子抓住了幼兒的興奮點,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聽故事,能夠很快集中幼兒的注意力。
在第二個環節中,教師通過引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線索和主要情節。這是本活動的重點,應該圍繞著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感知理解象聲詞(目標1)來進行。
在文學作品第一層次的學習中,應把重點放在理解故事上。王老師運用的`PPT課件比較直觀,通過觀看課件,運用提問的方式,把幼兒帶入美麗、清新的大自然中,使幼兒能夠理解故事的意境,感知自然界中的各種聲響,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幼兒興趣濃厚。在教師的循序漸進的提問中,幼兒基本上理解了故事的線索和主要情節,解決了活動重點。
但在這一環節中,①感知理解象聲詞“呼呼呼”、“嘩嘩嘩”和“噠噠噠”時讓幼兒學一學,做一做,說一說,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效果均可,但若要借助聲音,視聽結合效果會更好。②提問是文學作品學習活動中一種最直接、最常用的師幼交流的方式。從王老師設計的理解故事情節時的提問來看還欠啟發性,啰嗦,平行性的問題多,遞進性的問題少。③呈現三種畫面的方式缺乏變化。
在第三個環節中,通過完整欣賞,分析角色的形象特點,讓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的內容。(第二層次理解體驗作品)這一環節是活動的難點,但總體感覺分析理解角色的形象特點還欠火候,體驗角色的形象還不夠。應該在完整欣賞完第二遍故事后,可設計一些體驗性的小游戲,或體驗模仿故事中小松鼠、小烏龜的形象等來突破難點,完成第二層次的理解體驗作品,然后再過渡到討論。
在第四環節中,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如果你是小烏龜,還會帶小松鼠去哪里?”讓幼兒討論,以拓展幼兒想象,引發幼兒新的思考,為續編做準備。(第三層次遷移作品經驗的前奏)但在這一環節中,采用討論法比較好,但教師要參與以啟發引導幼兒。感覺教師參與不夠,幼兒討論不充分。本活動也可設計成兩課時的活動,用畫筆記錄下來要去的地方后續編故事。
本活動最大的亮點:
活動環節設計的比較合理,步驟清晰,層層遞進,重點突出。教師教態自然,有極強的親和力,語言素質好,講故事生動有趣,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興趣濃。
給本活動的建議:
1、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視幼兒的語言表達,每當提出一個問題后應讓幼兒多說、充分說。
2、教師設計的提問要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和思考,要富有啟發性。
3、“做事要細心,學習小烏龜寬容待人。”這一目標完成欠,突破難點體現不充分。分析挖掘人物的角色特點還應再深、再透,師幼互動再加強。
4、文學作品學習活動的目的不在于通過文學作品進行知識教育和道德教育,而是更側重幼兒審美能力和文學理解能力、想象力方面的培養,因而不要有說教的痕跡。
;
二、天津民風民俗作文
我這里有一些,不知是否用得上。
天津衛有句俗話:“過了臘八就是年。”人們一過臘八就不再忙別的事,以極大的熱情把精力和財力投入到忙年的活動中。各家各戶務求把吃的、穿的、用的一并準備齊全。
其實,天津衛老少爺們過年的時候,不但能夠飽了口福,還可以借這個年勁,大飽眼福,各式的廟會、花會、法鼓、大戲,各樣的游戲、雜耍把春節的這幾天排得滿滿的———“娛樂”就是天津人春節的主題。
天后宮廟會敲響新春第一鑼
從前,天津民間信奉多神,如財神、灶王、菩薩、玉皇等,但由于天津地處海邊,民眾一面強調航海技術一面祈求神靈保佑,所以在民間威望最高、崇拜最甚的要屬“天后娘娘”———在南方稱“媽祖”。同時天津又是航運樞紐,外來商人諸多,航運活動頻繁,所以“天后宮”的香火也非常旺盛,并多有祭祀的花會活動。到了清朝初年,康熙皇帝巡視天津,視察了天后宮,并非常欣賞花會的表演,皇帝欽賜會旗,從此天后宮的民間花會成為了“皇會”。法鼓、獅子、中幡和花鼓等各種表演走街串巷,鑼鼓聲不絕,喝彩聲不斷。據《天津皇會考記》記載,“通宵如是,直至夜闌不散。燭滅香消,未覺東方之既已白。”后來,除了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誕辰大慶之外,農歷臘月十五至正月初一還要舉辦盛大的廟會,慢慢地,天后宮廟會變成了春節最為重要的一個喜慶節目。
天津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尚潔說:“為什么在臘月這冰天雪地的寒冷季節舉辦規模宏大的娘娘廟會呢?說起來它與天津人傳統的年節習俗有著很大的關系,天津人十分重視過年過節,這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大城市中極負盛名,這與天津的歷史地理環境、五方雜處的人群結構、多數人長期從事漂泊無定的海運和漕運職業有關。每到年節,人們企盼著能夠與家人平安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共祝來年好運。這種買價與心理的濃烈程度是其他城市的百姓無法相比的。天后宮臘月廟會就是在這樣一個熱鬧的氣氛中應運而生的。從臘月十五開始,各種年貨商販聚集到天后宮內,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年貨交易市場。宮南宮北一帶年節需要的雜貨和廟內前院的兒童玩具,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而這種形勢至今未改。”
她還告訴記者,早年間,天后宮內就有許多由配殿改成的商業店鋪,賣剪紙窗花、吊錢兒、金貨以及花鳥魚蟲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在大家去選購年貨的時候,看著那琳瑯滿目的年貨,“逛逛也是享受啊!”
大鼓伴雜耍老少爺們樂一把
舊時的天津,人稱唱大鼓的生意人為“吃江湖飯的”。據傳,大鼓這種演唱形式的起源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堯舜時代朝堂里就設置諫鼓,雖是以下諫上,也有一種教化的意義。古代,周莊王為了“正風化俗”,曾“擊鼓化民”,所以后世唱大鼓的就尊周莊王為祖師了。過年的時候,唱大鼓的不會在年貨市場附近支棚設帳,三面擺上長板凳,一面平地設桌支鼓,當做演員演唱的舞臺,謂之“拉場兒”。所謂的鼓曲都是成本大套的書,什么《呼延慶打擂》、《前后七國》、《楊家將》、《跨海征東》、《薛剛反唐》等等。
這一個年,幾家大鼓棚子唱不同的曲目,老百姓在一飽耳福的還能一飽眼福。因為過年的時候只要一有唱鼓曲,就必然會有“雜耍”,這種形式與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以吸引不同愛好的觀眾,將相聲、雙簧、戲法(魔術)、雜技(如抖空竹、耍壇子、踢氈子等)一起演出,稱為“十樣雜耍”,意為將吹、打、拉、彈、說、學、逗、唱、變、練十門技藝集于一堂,讓大家在年里好好樂一把。
空竹嗡嗡響花樣抖出大年味
提起抖空竹,每個孩子、甚至大人都會興致勃勃的,因為空竹隨著棉線及兩根細棍子發出“嗡嗡”的聲音,伴隨著左右揮甩、上下起伏,由簡單的拉響,到繁復優美的花招,抖空竹的技巧是相當多的。由于它兩頭大,中間細,天津人叫它“風葫蘆”。
在老天津過年的廟會上,都會有人表演。表演者用兩根短竹竿系上白線繩,在空竹中間的圓軸上繞一圈,兩手持竹竿抖動時,使軸頭上的圓盤旋轉起來,圓盤上有竹片隔開的小孔,旋轉時有風進入孔中,因而發出“嗡嗡”的響聲。抖得快,圓盤轉得也就快,發出的聲音也就越洪亮。抖空竹時,常常是幾個人聚在一起抖,比賽誰的空竹抖得響亮,誰抖得花樣多,最簡單的花樣是“揚高”,就是把空竹抖響亮,拋向空中,帶著“嗡嗡”響聲,再用竹竿接住,繼續抖。抖空竹的花樣還有“猴子爬桿”,即讓空竹順著手中的竹竿往上旋轉。復雜的花樣還有“攀十字”、“張飛騙馬”等。春節的廟會、年貨市場幾乎都可以聽到“嗡嗡”的聲音,現在的孩子大概從來都沒有見過這樣簡單的玩具,在兩根小棒拴著的一根小繩上,一只竹子做的小玩意兒隨著繩子的抖動上下翻飛,發出“嗡嗡”的聲響。年過六旬的老人都能清楚地記得,幾只嗡嗡作響的空竹,“嗖嗖”地從人群中飛向天空,隨后,急速落下,然后各自被穩穩地用繩子接住,又重新抖了起來。小小的空竹就像流星一樣不斷從人們的眼前劃過,令人眼花繚亂。一會兒從背后飛上來,一會兒又從腿下鉆過去,一會兒又在他們的手指間來回跳躍,他們舞出的“流星趕月”、“猴子爬桿”、“螞蟻上樹”等花式令人叫絕。
男女老少齊上陣秧歌扭起來
還有一種與高蹺并列為節日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節日民間社火活動中的一種歌舞藝術,天津方言稱為“地秧歌”。67歲的孫鳳英老人說:“我是鐵桿秧歌迷,一聽見嗩吶和鼓點聲,手腳就癢癢。當你隨著鼓點扭動的時候,連腳趾頭都吃著勁。今年春節,我參加了寧河的秧歌隊,好好地扭了一回新春大秧歌。扭秧歌的門道其實多著呢,一招一式,一行一動,都有許多講究,把喜氣洋洋的感覺帶給看秧歌的每一個人,把新春的氣氛帶給每一個人。”“舊時秧歌都是男的鬧,那時候的大年里,男人們裝扮上身,吆喝著,歡笑著,在家里的大姑娘,小媳婦,隔著門縫往外看,一起跟著歡笑。女子跳秧歌是現在才有的。”
孫鳳英還告訴記者,在京津一帶,地秧歌有兩種區別:一是踩蹺與否,踩蹺者腿子也只1尺余;二是大扭大唱與只扭不唱之分。以上4種形式中,只有不踩蹺、只扭不唱,也不扮演故事角色的人,僅配以服裝彩綢,隨鑼鼓伴奏碎步舞扭。至于“跑旱船”、“跑驢”等藝術形式,在天津往往是和秧歌會附在一起,也有的是附在高蹺會后,作為大劇目間的一種緩沖表演項目或短節目后的補充項目。熱烈火爆之后,詼諧曼舞,使觀眾情緒為之一舒。
嗩吶伴奏鐺子響跨鼓敲起來
據尚潔介紹,相傳天津最早的一個法鼓團體是“大覺庵金音法鼓會”。法鼓會樂器以鼓為主,放在中央,鈸、鐃、鉻子、鐺子都在鼓后。法鼓曲牌約十幾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搖通鼓》等。著名的法鼓會還有龍亭的井音法鼓、芥園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而中幡會是跨鼓和中幡兩種藝術形式結合表演的會,由廚行同業所辦,會名“鄉祠前遠音跨鼓中幡會”,跨鼓隊是大鼓八面,用黃繩系于頸間,鼓手人穿黃馬褂;鐺子八面,擊者每人穿黃坎肩;另有雙髻文童12人,各著鮮衣,手托花籃;武童亦12人,手持對鈸。演奏時,跨鼓聲輕重緩急不同,鐺子打點。文童輕歌,嗩吶伴奏。武童則擊耍對鈸和人體擺字,常擺的吉祥詞為“江山太平”、“天下太平”等,變換極迅速。中幡隊最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長竹竿掛長幡,幡寬五尺,青緞面初是中幡三架,各由三丈長竹竿掛長幡,幡寬五尺,青緞面,紅布里。幡頂斜插旗子兩面、燈籠兩個、傘蓋三把,并系綴銅鈴若干,每架各有長幌繩兩條(較北京中幡少一至二條)。每架總重超過百斤,行會中或托手中,臂上或杠肩頭。表演時則頂上額或伸臂托塔,表演者做各種驚險動作,但幡竿不能離身,不能倒地。逛廟會的人們會大聲地給表演者叫好,表演者得到認可后,會更加賣力地表演。
跳高劈叉翻筋斗高蹺踩起來
每當過年,還有一種娛樂活動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踩高蹺”。高蹺的表演者雙足縛于1~3尺高木棍制成的“蹺腿”上,邊行走邊表演。清代中葉高蹺盛行時,高蹺腿子曾有高5尺者。高蹺有文、武之分:文蹺以走唱為主,簡單的舞扭動作;武蹺則表演諸如倒立、翻筋斗、疊羅漢、跳高桌劈叉等驚險動作。
天津高蹺多屬武蹺,其舞扭動作,如倒立翻滾、前奔下傾等均有固定模式,造型美觀,氣氛紅火。清代以來,天津城郊高蹺會最為普遍,多以戲曲名目相標榜。表演時按戲目分項進行,演員在鑼、鼓、鐃、鈸擊打伴奏中舞蹈翻跌。在高蹺鏗鏘有力的鑼鼓點中,年味越來越濃,喜氣洋洋的春節也越過越有意思!
“媽媽例兒”,也寫做“媽媽論兒”,是京津地區一種民俗事象。《北京方言辭典》釋義為:“日常生活中的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北京話詞語》里說它跟“老媽媽例兒”一個意思。
例兒,當然是當慣例、體例、規則講,是應該仿效或依據的。媽媽,指長者,從前大都是家庭婦女。換句不大好聽的話說,媽媽例兒就是家里老娘兒們的講究。加上老字,則是突出“例兒”的老生長談性質。
它是否都是“迷信禁忌和迷信言論”?我看不一定。由于媽媽例兒來自底層人民,是傳承民俗,情況就復雜了,至少有三種情況:一、以迷信的形態出現,包含迷信的內容;二、以迷信的形態包含合理的內容;三、以合理的形態包含合理的內容。后二者在民俗學上叫“俗信”
這說需要用辯證方法,去看媽媽例兒。
一、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這是帶判斷性的媽媽例兒。有這一回事兒嗎?沒有。有人把它與清兵入關聯系起來,只是小說家言。如果確是“真理判斷”,即沒有舅舅的人,在正月剃了頭(理發)怎么辦?有舅舅的死舅舅,沒舅舅的管不了,那還是真理性判斷嗎?它是用迷信的形式,引導合理行為。正月,人人過春節,它督促人們在春節前做好個人衛生;不搞這種個人衛生,就危及親屬,多厲害!再說,舊社會剃頭匠(理發師傅)大都是寶坻縣人,舊年年底夜以繼日地干活,等除夕加班到正月初一天亮,立刻回家鄉過年,你想剃頭(理發),哪兒找師傅去!
二、窗戶門對窗戶門,不打官司就死人
建筑新房,或在院子里翻蓋新房,最忌諱門或窗對著鄰居的門或窗戶,所以有了“門對門,凈死人”一類媽媽例兒。
這種話,看起來是一種民俗禁忌,而且是荒謬的迷信禁忌,卻不能這么簡單地做出結論。因為這是以迷信形態表明一種建筑規程。
門窗對門窗不便于居住生活。誰家都有隱私,至少都有不愿意別人看見的起居生活,都有不愿公開的行為。夏日炎炎,在個人居室內難免袒露上體,或者洗浴,能時時刻刻緊閉門窗嗎?顯然不能。還有例如某地有兩家門對門的住戶。甲走出自己的屋門時,總是無所謂地前行右拐。但對門的乙住戶換房搬走了,住進新住的丙。沒有幾天,丙住戶的男人站在門前罵街,“狗眼沖人家屋里看什么”,“不是東西”等等。甲住戶發現丙住戶“罵海街”也不依不饒,說:“也不尿一泡尿照照,你那模樣的女人躺在地下也沒人要。”“海街”罵了幾次,甲與丙接上了火,大打出手,歸了派出所。如果當初蓋房的時候,遵守了媽媽例兒這種多年經驗把門與窗相互錯開,就不會發生這種糾紛。可見這條看來十分迷信的媽媽例兒,道出了某些生活的真理。
舊時元宵節天津例兒多
為外甥祈福———舅舅送燈
正月十五,當舅舅的人可千萬別忘了一件事,一定要給外甥送燈。舊時天津民間有舅舅給外甥送燈的習俗。
“講究送‘鴨子’形的燈,取其諧音‘押子’之意,為外甥祈福。也有預祝外甥長命百歲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燈的種類日趨繁多,金魚燈、蒺藜燈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結伴賞燈散逛———走百病
正月十六,天津還有一個習俗,這一天是走百病的日子,勞累一年從未離開婆家的婦女們,紛紛走出家門,或回娘家與父母團聚,或到廟里進香,或到繁華鬧市逛一遭,消閑一番。必須當日返回,不許隔夜。
婦女不僅要回娘家,而且多結伴出游,一邊賞燈散逛,一邊以行“走”除百病,民間認為在“走百病”時,必須越過3條河流,跨過3座橋,而且還要“摸釘”,方能求吉除疾。“摸釘”就是用手觸摸橋梁上的鐵釘或是廟門上的門釘。因“釘”與“丁”諧音,而“丁”又象征男子,所以婦女特別是未有身孕的婦女則必須誠心“摸釘”,以求子嗣,使家業興旺,有傳宗接代之人。好在天津河流多,橋梁多,廟宇多,不然走一天下來,女子們的小腳哪里受得了。
金銀財寶馱回家———蒸老鼠
居民人家一般在正月十四就忙活起來,和面蒸制“刺猬、老鼠”。刺猬的周身剪出細三角尖兒,以高粱米做眼。老鼠則剪出四足和長尾,用黑豆做眼。刺猬、老鼠的脊背上和木銑頭上堆著面做的元寶,兩種為一對,分別擺放窗臺角、門墩、廚房的灶臺角處,頭朝外。轉天下午,把各處擺放的刺猬、老鼠頭由向外轉向屋內,以示把財寶馱回家中。至于神像前、祖先牌位前和灶王神像前所供的刺猬、老鼠則不轉動。
十五晚間天黑后,撤下供品及各種擺放的刺猬、老鼠,由家中男性家長主持上香,供煮熟的元宵,全家男女老小叩拜盡禮,燃燭焚香焚黃錢、放鞭炮。香盡撤下元宵回鍋煮熱由全家分吃,謂“吃供尖”。吃供尖后正式吃晚飯,平時分家單過或者外出工作的,都要湊齊集中在家長的住處吃。因為正月十五是第一個月圓的日子,月圓家圓,象征著家庭和睦、美滿幸福。
圓圓滿滿吃元宵
過元宵佳節,自然不能不提吃元宵。有糯米(津地叫“江米”)面和高粱面(津地叫“黍米面”)兩種。糕點店出售的是糯米面的。元宵餡品種多樣,故稱“什錦湯圓”,制作時用畚箕搖制,煮熟后松軟可口。一般家庭自制都是高粱面的,是包糖餡后用手制成,煮熟后略顯硬實。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再看元宵的品種和吃法。北宋以前的元宵是實心的,無餡,下在燒開的水中,配以白糖、蜜棗、桂花、桂圓等物。南宋時開始有了中間包糖的“乳糖圓子”,大概是較早的有餡元宵。其后,元宵餡又有甜、咸之分。甜餡一般用白糖、紅糖、桂花、果仁、芝麻等制作;咸餡多為葷餡,單包肉或肉、蔬合包。元宵大多以水煮食,但也有油炸食用的。
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人們把中西結合在元宵上發揮得淋漓盡致,連巧克力和冰淇淋都能當元宵餡了,還有什么不能煮來吃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