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本三大動作游戲工作室是哪些
1、四葉草工作室(Clover Studio),白金工作室的前身(Platinum Games)。
2、小島制作室(KOJIMA PRODUCTION)。
3、頑皮狗(Naughty Dog)。
在日本游戲相對式微的更多的是歐美的制作組在主機斗爭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頑皮狗的頂尖地位大概是在PS3這一代主機才確定下來,但之前他們的古惑狼系列和杰克與達斯特系列也都是很棒的游戲。
工作室介紹:
四葉草是白金前身:
作品:大神,神之手,獵天使魔女,極度混亂,絕對征服,瘋狂世界,潛龍諜影崛起:復仇。
神谷英樹不在卡婊干了之后來到這里,做出了魔女。這是怎樣一款游戲呢,簡單說鬼泣換武器連招的進化版+戰神大魄力演出終結技,兼顧了系統深度與觀賞性。
神之手是ps2時代最大的悲劇,戰斗系統有自定義連招,閃避取消硬直后的連續技,qte,慢動作選擇必殺技,把所有優秀的act要素都集合在一起了。
二、四大ACT(動作)游戲是哪四大
1、《鬼泣》
《鬼泣(英文:Devil May Cry,日文:デビルメイクライ,意思是“惡魔會哭泣”)》,其它中文譯名:《惡魔獵人》、《魔顫》,是日本CAPCOM公司發行的動作類型單機電子游戲,以華麗的戰斗表現為特色,無論是場景、氣氛、以及系統都十分優秀。
這款游戲以3D視角的戰斗畫面混合了濃重的暗黑哥特風格,重金屬搖滾的背景音樂之下,人類和惡魔的混血、擁有迷人微笑的主角“但丁”一邊用各種華麗的招式砍殺惡魔,一邊擺著各種瀟灑的造型耍帥。
這些前所未見的顛覆性設計,瞬間開啟了動作游戲的黃金時代。從此以后《鬼泣》中的很多游戲設計和敘事手法,都成為了許多后來者參考的標桿。
2、《獵天使魔女》
《獵天使魔女》(日版名ベヨネッタ,美版名Bayonetta,臺港譯作“魔兵驚天錄”)是由白金工作室開發的動作類游戲。該作于2009年底至2010年初間在日本及歐美等地區發行。由任天堂在Wii U平臺所發售的續作《獵天使魔女2》光盤版中附贈了本作,并加入了若干Wii U獨占的游戲內容。
作品以天使與魔女等傳說為靈感,優秀的畫面效果、強烈的視覺刺激以及豐富的內容和元素。在業界及玩家中獲得普遍贊譽,并獲得多項年度游戲大獎。
3、《忍者龍劍傳》
《忍者龍劍傳》是Tecmo制作發行的ACT動作游戲,第一部是1988年發行的《街機版忍者龍劍傳》,該游戲是日本忍者游戲在美國游戲界最受玩家愛戴的著名游戲品牌之一。
從FC時代到當下的X360時代,《忍者龍劍傳》一直都是高難度和高品質的保證。游戲中玩者扮演實力高強的忍者“隼龍”,由于他所屬的家族被Vigor帝國屠殺而展開復仇行動。
游戲設計充分利用三維空間的特色,能使每個玩家依賴自己的機智、忍術和手中的利劍,進行逼真的戰斗和出神入化的靈巧忍者動作,深受青年玩家的喜愛。另有相關漫畫。
4、《戰神》
《戰神》(God Of War)是一款由索尼旗下圣莫尼卡工作室制作的第三人稱動作角色扮演游戲,于2005年3月22日由索尼發行。游戲以希臘神話為背景,講述由凡人成為戰神的奎托斯成為戰神并展開弒神屠殺的冒險歷程。
擴展資料:
其他著名的ACT游戲:
1、《如龍3》
如龍系列正統作品第三作。游戲于2009年2月26日發賣。本作的故事在如龍2的2年后,現實世界的日本舞臺中展開。除了系列一脈相承的充滿男子氣的劇情外,所協力的實際企業,參加演藝界人士都達到了系列史上的最豪華陣容。
而游戲系統,各類支線及各類小游戲也將集系列之大成以最高形式呈現。而作為PS3游戲也被日本的PS3市場寄予很大的期望。
2、《怪物獵人:世界》
《怪物獵人:世界》是由CAPCOM制作發行的一款動作冒險游戲,在全球范圍內都享有盛贊,本代怪物獵人發生了諸多進化,玩法與畫面都有非常巨大的進步,游戲最多支持16人聯機集會所,4人聯機狩獵。
在游戲中玩家將扮演一位第五期團的推薦組獵人,探索新大陸的深處,解開古龍遷徙的秘密。獵人們必須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個人能力才能在激烈、變化多端的戰斗中存活下來,并且最終成為“指引明路的蒼藍星”。
三、歐美與日本的動作游戲與角色扮演游戲有哪些區別,什么
糾正樓上的。
北歐女神1是RPG沒錯,但北歐女神2是RRPG,北歐女神負罪者是RSLG,英雄傳說早期是RPG,中期開始都是SRPG
ARPG不是強化動作元素,而是帶有動作元素的RPG。ARPG和RACT有很大區別
暗黑破壞神不是ARPG,而是DRPG。這里有2個原因,1是根據日本98年的新?版游戲分類中該類游戲不滿足動作游戲基準,也就是被判斷為不含動作成分。2是暗黑破壞神是傳承自龍與地下城的“地牢搜索”的理念上衍生出來的,而不是在角色扮演或動作這樣的游戲類型上衍生出來。
回樓主。
RPG是角色扮演類游戲,但亞洲和歐美的看法完全不同。首先日本由于動漫產業化的成功,政府將游戲設立為重點扶持項目,并對游戲分類進行著明聞規定,RPG是有明確可見的角色成長機制的角色扮演,而歐美那邊則不同,游戲分類完全是靠民眾媒體自主,而那時歐美并沒有角色扮演的概念,而是將游戲按題材分類,科幻,魔幻,地牢搜索,迷宮搜索等,在將角色扮演這個詞引入游戲類型時,普遍就是字面的理解,只要玩家在游戲中扮演某個角色,就是RPG,所以對于歐美來說,90%以上的游戲都是RPG。
在一般亞洲群眾來看,RPG可以是個統稱,即ACTRPG,SLGRPG,STGRPG,RTSRPG等凡是以RPG元素為主的游戲都可以簡稱為RPG。但同時RPG也是指標準RPG,也就是回合制RPG。
其實游戲分類的誤區主要是在于上級標簽和下級標簽重名,造成對話中不理解你指的是上級標簽,中級標簽,還是下級標簽。比如戰略角色扮演SRPG,這是一個中級標簽,它還可以展開成SRPG和RSLG,即帶有戰策成份的角色扮演游戲和帶有角色扮演成份的戰略游戲,前者是X之軌跡系列,翡翠龍那樣以RPG為主體的游戲。而后者是指像超級機器人大戰,火焰之紋章那樣以戰略為主體的游戲。同樣動作角色扮演也分成像Tales of XXXXX系列,星之海洋系列那樣以RPG為主的ARPG,和惡魔城,暗黑血統那樣以動作為主體的游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