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5-6歲精細動作有哪些
5-6歲精細動作有哪些
5-6歲精細動作有哪些。寶寶出生以后是需要多活動身心的,而且在小寶寶們出生以后,是完全沒有行動能力的,而且因為頸部骨骼和肌肉比較最弱,以下看看5-6歲精細動作有哪些。
5-6歲精細動作有哪些1物品準備:
各類安全的小型物品,例如:量勺、小球、小型玩具等。
能夠盛放若干小物品的容器。
活動目的:
促進精細動作的發展。
了解“里、外”這一相反意義的概念。
活動指導:
將各類小型的物品,例如:量勺、小球、小型玩具等放在寶寶周圍,先讓寶寶自己去探索、把玩。
將一件物品放在寶寶手中,然后鼓勵寶寶將手中物品扔出來,重復數次。
這一次,家長要鼓勵寶寶將手中的物品放進器皿中,再從器皿中取出來。在做這個動作的告訴寶寶里和外的概念。重復進行以加強寶寶對“里、外”相反意義概念的理解。
鼓勵寶寶將物品遞給你,并贊揚寶寶的出色表現后,再將此物品還給寶寶。
嘗試讓寶寶一只手同時抓握兩件小物品,這個動作相對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性。
安全提示:
確保各類小型物品的規格不會太小,以防因寶寶誤食而引起窒息。
6歲兒童精細動作的訓練方法有多種,比較常見的主要有畫線練習、折紙訓練,以及畫圖形訓練等。通過訓練兒童的精細動作,有利于促進后期運動功能的發育,也能夠鍛煉兒童的大腦。
1、畫線練習:在已經畫好的直線上,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描繪,同時也可以使用兒童的手握筆,對局部的線條畫平行線或者交叉線,從而可以鍛煉精細功能;
2、折紙訓練:平時可以考慮通過練習折紙的方式鍛煉手功能,初期可以折比較簡單的動物或者形狀,然后逐漸增加復雜度;
3、畫圖形訓練:如果6歲兒童需要進行精細動作的訓練,也可以通過學畫圖的方式進行訓練,早期可以選擇太陽、月亮等比較簡單的物體進行畫圖,逐漸地增加難度,比如畫房子、桌子或者水果等。
6歲的兒童有一定的自尊心,心理的發育也處于一定的階段。在進行精細動作訓練的過程當中,要注意關注兒童的心理,避免有挫敗感,但也不能盲目地選擇過于簡單的練習,否則可能達不到訓練的效果,需要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
5-6歲精細動作有哪些2 3-6歲的孩子用這6個游戲鍛煉手部精細動作促進大腦發育
一、用手指踢足球
這是我平時經常跟我家二寶玩的一種游戲,這和真實的踢足球相比,可太省力氣了。每次玩之前我會準備兩個紙盒,然后將紙盒立起來當作球門。準備小張紙,然后團成紙團。然后讓孩子握住一支筆,我也握住一筆就開始比賽,看誰進球的數量比較多。
這個游戲能夠鍛煉孩子的握筆能力,同時鍛煉孩子的手眼配合能力。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吃飯時,我筷子也更穩、更靈活了。最重要的是為以后寫字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彈彈珠
彈彈珠這有點懷舊的味道了,我們小時候,總是三五成群一堆孩子玩彈珠。在玩彈珠的過程中,要求食指、中指彎曲,然后利用拇指的指節骨控制住彈珠,然后發力將彈珠彈出去。這看似很簡單的動作,對于孩子來說并不簡單,要求不同手指相互配合,還考驗手眼協調能力,所以是鍛煉手部精細動作的經典游戲之一。
三、用筷子夾花生
每次玩這個游戲之前,我先準備一盤花生,然后就開始和孩子比賽,看誰夾得多。這個過程中孩子不但能鍛煉手部精細動作,對我來說,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鍛煉了孩子的專注力。你要想讓孩子安靜下來,那你不妨陪他玩這個游戲吧。
四、搭積木
積木可以說是不同時代孩子的共同益智玩具,在孩子搭建積木的過程里,首先要構思怎么搭建,這叫要求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我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搭建大樓的方式,就是一層一層地摞起來,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手部動作會隨著積木的高度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精細。等到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越來越強,家長可以讓孩子去搭建復雜的形狀。
五、七巧板
七巧板可是一件始于中國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智力玩具,據說七巧板的起源能追溯到公元前一個世紀。后來在明清兩代開始流傳開來,在18世紀的時候流傳到國外。雖然只有簡簡單單的7塊板,卻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拼出1600種以上的圖形。
我個人認為七巧板是積木的一種升級,尤其孩子進入4-5歲這個階段以后,家長要幫孩子建立空間概念,讓空間想象力得到發展。七巧板里面包含的幾何圖形首先就滿足了孩子對圖形的認識,當孩子在拼七巧板的過程中,大腦中就開始構思形狀,空間想象能力就得到了發展。
這個過程中更是要手腦并用,所以經常玩七巧板的孩子不但手部精細動作更細膩,大腦也更加靈活。最重要的是邏輯思維能力也更強,因為每次在搭建圖形之前,大腦都經歷的觀察、推測、猜想的過程。我建議孩子4歲以后,一定要讓他經常玩這個游戲。
六、折紙做手工
折紙做手工這個游戲,可以說是手、眼、大腦三位一體綜合協調能力的考驗。這項游戲老少皆宜。在折紙的過程中,孩子需要去一邊看示意圖,一遍去思考,同時要記住折紙步驟。我陪孩子玩折紙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明顯感受,明明我把示意圖看懂了,但是折的過程中也總是不能盡如人意。
所以這是一件非常考驗手、眼、腦配合的游戲。所以在國際奧林匹克賽事中,還有折紙這一項目。所以說折紙是這一生修煉腦力的一個方式。
5-6歲精細動作有哪些3寶寶精細動作訓練如何做
0-6個月
1、局部按摩:從出生后就可以開始對寶貝的肩膀、手臂、手心、手背,手指、手腕等進行按摩,這樣不僅能刺激寶貝的手部神經,而且還能促進肌肉放松和血液循環。
2、感知手的存在:在寶貝的手腕上系個鈴鐺或手帕,每次搖動手臂時,都會讓寶貝格外注意自己的.小手,以此來鍛煉他手部的感知能力。還可以握著他的手,幫其碰一碰、抓一抓懸掛的玩具。這樣不僅能夠訓練他的抓握能力,還可以促進眼手的協調能力。
3、滿手滿抓:準備一些寶貝可以抓滿手的東西讓他抓握,比如鈴鐺、海綿、橡皮玩具等。塞滿兩手,張開,然后再把東西塞進去,反復練習握掌、伸掌的動作。
6-9個月
1、開關盒子:準備一個音樂盒,鼓勵他用自己的小手打開盒子,再關上盒子,不斷地重復。這不僅能鍛煉寶貝的手部精細運動,還能讓他逐步體會到此動作與音樂盒放出的音樂聲之間的關系。
2、玩具倒手:在寶寶能夠準確抓握的基礎上,開始發展他的雙手共同活動。可以有意識地連續向他的一只手遞玩具或食物,訓練他將手中的東西從一只手換到另一只手上。
9-12個月
1、接物游戲:將紅色絲巾、黃色小手絹等能緩緩下落的物品扔向空中,下落時扶著寶貝的手去抓,邊抓邊告訴他“抓紅色”。這樣不僅能鍛煉手的抓握動作,還能讓他建立顏色的意識。
2、撕紙游戲:當寶貝掌握了捏的本領后,就會尋找機會嘗試剛學會的本事。為了滿足他的這份好奇心,可以給寶貝準備一些干凈的紙,撕一些小口子讓他進行練習。撕紙發出的嘶嘶作響的聲音,以及紙的大小變化等,都可以讓寶貝興奮不已。
1-2歲
逐頁翻書:鳥寶貝一起看書時,可以把翻書的任務交給他。開始時他可能會一次翻好幾頁,針對這個問題,媽媽可先將他的手放在一頁的幫助他翻過來,還可以用一張照片放、在使其在翻開一頁后找到照片。反復用“慢鏡頭”示范和練習,就可以使其熟練掌握翻書的技巧。
2歲以后
捏橡皮泥:讓2歲半左右的寶貝將橡皮泥或一小塊面團搓成條形,用手掌壓扁就變成了燒餅,攥起來就是一個圓球,在上面插一根小棒就是蘋果,還可以捏成小動物,建一個“動物園”等等,這些都能令寶貝玩得不亦樂乎。
二、0到6歲精細動作訓練
0到6歲精細動作訓練
0到6歲精細動作訓練,寶寶而各方面的發展都是需要家長重點關注的,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孩子都是比較脆弱的,我們要為孩子方方面面的發展做好準備,以下0到6歲精細動作訓練.
0到6歲精細動作訓練1什么是精細動作?
孩子的運動能力的發展有兩個部分:一是軀體運動,也叫大肌肉運動。是負責控制身體的。另一個叫精細運動,或者叫小肌肉運動或隨意運動。
精細運動的發展主要是指手的運動,手部小肌肉精細動作的技巧性、靈活性,和雙手配合、手眼、手口等協調能力,像抓、握、捏、倒、舀、剪、擰、穿、敲、撕、插等動作。
精細動作的發展有什么意義?
精細運動和人類的操作、認知和語言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手部操作能力的高低,往往決定寶寶將來學習某種技能的快慢和水平。也就是說,手的運動會促進嬰幼兒言語能力的發展、認知能力的發展,是孩子一生各項能力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基礎。3歲前是寶寶精細動作能力以展極為迅速的時期。
手是認識事物特征的重要器官,是人類進化的標志,因而手部的動作在嬰兒心智教育中非常重要。手部精細動作的健全發展,可以使寶寶認識事物的各種屬性及彼此間的聯系,促進其知覺完整性與具體思維的發展,并且為寶寶以后吃飯、握筆寫字、使用工具等行為打下基礎。
精細動作訓練詳細參考表
為了避免家長在日后發現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發展不良的時候而自責悔恨。家長們可根據下方列表中,詳細列舉的孩子在六歲半之前的手部精細動作發展標準,以及精細動作訓練建議。
請各位家長朋友積極核對,并在發現孩子存在精細動作發展不良情況時及時給予干預訓練。
0-1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手會緊握成拳。
建議:不要給寶寶戴手套,讓他自由揮動自己的手,玩手。
1-2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躺著時手臂會揮動。
建議:寶寶會特別喜歡看自己的小手,吸允自己的小手,這是嬰兒心理發展的必然階段,應提供條件協助寶寶玩手。
2-3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雙手手不再長時間緊握成拳。
建議:給寶寶提供更多抓握的機會,可以在它的搖籃上方懸吊帶響的玩具或者是小氣球,小燈籠,帶著寶寶去抓取,每日3-5次。
3-4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取物放入口中。
建議:擺放能吸引寶寶的玩具,如撥浪鼓、玩具娃娃,讓寶寶聯系抓握,但要注意防止寶寶把東西放入口中。
4-5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雙手會各自抓物。
建議:將寶寶抱成坐位,面前放一些物品,物品選擇應從大到小,移動物品位置引導孩子伸手取物。
5-6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玩弄玩具上的繩索、會敲打玩具。
建議:把一些帶響的玩具放到孩子面前,如撥浪鼓,并示范給他看,如何讓撥浪鼓響動。
6-7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將玩具由一個手交到另一個手。
建議:陪孩子玩玩具時,有意將玩具只遞給孩子的一只手,然后示范給孩子看,將這只手里的玩具傳到另一只手。
7-8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用大拇指與其他手指來撿拾物品,會自己拿餅干吃。
建議:把寶寶熟悉的積木放在他的面前,訓練他用拇指和其他配合抓起小積木。
8-9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用食指觸碰按鈕、開關。
建議:選擇帶有開關的電動玩具,引導孩子去按壓玩具的開關。
9-10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拍手,分類放玩具。
建議:訓練孩子有意識將玩具分類,家長給孩子示范將玩具放到指定位置,讓孩子模仿。
11-12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用拇指和食指捏拿葡萄干,會拉下襪子。
建議:可以選擇小糖豆、大米花引導孩子用拇指、食指扒取,但家長要在孩子身邊看護,并在訓練結束后,將物品收拾好。
12-16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單手能同時撿起兩個小東西會轉開瓶蓋、會拿筆涂鴉、會拿杯子喝水,會拿湯匙進食。
建議:可以同時規劃孩紙紙和筆,筆最好是蠟筆,讓孩子自如發揮。
16-19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疊積木(3塊)、會仿畫直線、會脫下沒鞋帶的鞋子。
建議:這是孩子手-眼-腦訓練的重要時刻,引導孩子去玩積木搭高樓、接火車這類型的游戲。
19-21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仿畫圓形、會拉下拉鏈、會剝開糖果的包裝。
建議:逐步形成多少、大小的概念,是訓練手的精細動作的重要時期,可以陪孩子進行串珠、夾豆子。
21-24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把6-7塊積木疊高、會脫下沒扣扣子的外套。
建議:可以與孩子一起給家里的洋娃娃穿衣服,帶著孩子去折紙。
24-27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慣用手已形成、會仿畫橫線、上廁所會脫下褲子。
建議:選擇適合孩子的兒童涂鴉繪本,帶著孩子用繪本進行繪畫。
28-31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疊積木(8塊)、取物不易失手掉落、丟接球沒有困難、玩玩具不會顯得笨手笨腳、喜歡玩操作性玩具、不會經常弄壞玩具、會穿上沒鞋帶的鞋子。
建議:給孩子購入不同類型的玩具,賽車、機器人等。可以帶領孩子進行比比手印,和孩子在橡皮泥上按下手印,比大小。
32-36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依樣畫圖形、會解紐扣。
推薦游戲:恐龍化石,和孩子將家里的恐龍化石按在橡皮泥上,等橡皮泥干后,恐龍化石就完成了。諸如此類的游戲,可以和孩子一起玩。
36-42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握筆姿勢正確、會仿畫十字、會脫套頭衣服、會穿襯衫。
建議:讓孩子自行穿脫衣服,可以讓孩子利用橡皮泥、畫筆等工具,進行簡單的物品參照繪畫了,或者可以進行臨摹繪本。
42-48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仿畫“X”、會自己洗臉刷牙。
建議: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刷牙的不定時麻煩孩子幫自己哪一些小東西。
48-54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用剪刀剪直線、會用筷子夾菜吃飯、會拉上拉鏈。
建議:可以帶著孩子進行剪紙美工活動,但要注意離開時收拾好工具,避免孩子受傷。
48-60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畫“□”“Δ”。
建議:自己用疏密的點畫一些幼兒在日常中經常見到的.物體形狀,如蘋果,香蕉,然后讓孩子用不同顏色的筆去連點成物體。
54-72個月
精細動作發展標準:會在線條范圍內著色、會扣扣子、會穿襪子、會寫字、會穿衣服、會夾三明治、會畫菱形、會系鞋帶、會使用刀子、會把字寫工整,而不是扭七歪八。
建議:帶著孩子多進行益智類的游戲活動,如拼圖、手工陶藝、比賽系鞋帶等等這些益智類小游戲。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鍛煉寶寶精細動作的游戲。只要你善于發現,就會覺得訓練孩子的精細動作一點兒都不難。
0到6歲精細動作訓練2 6歲兒童精細動作訓練方法
6歲兒童精細動作的訓練方法有多種,比較常見的主要有畫線練習、折紙訓練,以及畫圖形訓練等。通過訓練兒童的精細動作,有利于促進后期運動功能的發育,也能夠鍛煉兒童的大腦。
1、畫線練習:在已經畫好的直線上,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描繪,同時也可以使用兒童的手握筆,對局部的線條畫平行線或者交叉線,從而可以鍛煉精細功能;
2、折紙訓練:平時可以考慮通過練習折紙的方式鍛煉手功能,初期可以折比較簡單的動物或者形狀,然后逐漸增加復雜度;
3、畫圖形訓練:如果6歲兒童需要進行精細動作的訓練,也可以通過學畫圖的方式進行訓練,早期可以選擇太陽、月亮等比較簡單的物體進行畫圖,逐漸地增加難度,比如畫房子、桌子或者水果等。
6歲的兒童有一定的自尊心,心理的發育也處于一定的階段。在進行精細動作訓練的過程當中,要注意關注兒童的心理,避免有挫敗感,但也不能盲目地選擇過于簡單的練習,否則可能達不到訓練的效果,需要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
0到6歲精細動作訓練3如何進行精細動作訓練呢
搭難度更高的積木
2歲后,孩子用手變得靈巧多了,會翻書了,也會搭較簡單的積木等,要進一步訓練孩子手部的精細動作能力訓練,父母還應要求孩子搭難度要求更大的積木。
父母給孩子買來一套難易程度符合孩子年齡和智力特點的積木,先做示范,讓孩子模仿動作,然后讓孩子自己操作,父母不要忘記表揚孩子取得的成就。搭積木的動作主要拿孩子的手都來完成,積木的難度越大,對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能力要求就越高,也越能鍛煉孩子手部的精細動作能力。
擰瓶蓋
父母先收集一些空瓶子,然后用彩色筆在瓶子上畫各種小動物的形象,與孩子一起玩給小動物戴帽子的游戲。
父母將瓶蓋都擰下采,然后對孩子說:“天真冷,你看這些小動物都沒有戴帽子,讓我們采幫它們戴上吧。”并當著孩子的面給一個小動物戴帽子——把瓶蓋蓋上。然后讓孩子模仿自己的動作給其他動物戴帽子。由于孩子的手部力量還不夠,沒有能力將瓶蓋擰上,父母只要求孩子將瓶蓋放上就可以了。這項訓練能有效鍛煉孩子手的精細度,也訓練了手眼協調能力。
把珠子放入細口瓶中
父母先找來一個空的塑料細口瓶和一些玻璃珠,瓶口應當比玻璃珠大。父母先當著孩子的面做示范,拿起一顆玻璃珠丟到塑料瓶里,聽到H咚¨的一聲響,孩子也會躍躍欲試。父母給孩子一顆玻璃珠,讓孩子照自己的樣子將玻璃珠丟進瓶子里。
如果孩子丟不進,父母再給孩子一顆玻璃珠,并將孩子的手拉到瓶口處,正對著瓶口丟下。這項訓練和上一項訓練的效果差不多,都是訓練孩子手部動作的精細度和手眼協調能力,但是難度較大。
三、5~6歲智能發育有哪些特點
(一)大運動發育
5~6歲的學齡前期兒童,身體的靈活性、平衡感、敏捷性、力量這四個基本動作能力都得以發展。跑步速度加快,快跑時更加平穩;能夠真正地跳躍;表現出成熟的扔、抓行為模式;可以通過蹬輪子來騎兩輪自行車。
隨著兒童的腳步越來越趨于平穩,他們的胳膊以及軀干就可以嘗試去完成新的技能,如扔球與抓球、踏三輪車、抓住單杠和吊環搖擺等。之后,他們身體的上下運動會整合到更為精練的運動中。
5~6歲的學齡前期兒童能夠駕駛腳踏三輪車,蹦的時候也能夠靈活地移動整個身體。
關于球類的技能,5~6歲學齡前期的兒童能夠把肩膀、軀干、胳膊和腿等協調起來扔球和抓球。5歲兒童在扔球的時候會讓自己的重心前移,也會隨之移動腳步,這樣球就跑得更快、更遠了。在抓球時會預測球落下的位置,移動整個身體,讓身體前移、退后或者移到旁邊,不再是把球壓到胸膛上,而是用手掌和手指來抓球,用胳膊和身體來緩沖球的力量。
兒童還能夠閉眼用一只腳站立10秒鐘,交替地使用雙腳進行單腳跳,能自己跳繩,用球棒或棍兒擊球,能用雙手接住空中拋來或反彈過來的網球,能把網球投進2米遠的廢紙簍里(但精準度不是很高),雙手抓住單杠或橫木垂懸10秒鐘,能傳運大球等。
(二)手部動作發育
5~6歲的學齡前期兒童的精細動作技能也有了一個大的飛躍,手和手指的控制能力不斷增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對自身的照料,能夠用刀切軟的食物、系鞋帶;(2)繪畫與書寫,畫出來的人會包括頭、軀干、胳膊、手、腿、腳六個部分,會寫一些數字和簡單的漢字。對這些技能的掌握需要更大的注意廣度,對更為復雜的手部運動的記憶力以及實施動作的靈巧性都明顯增強,兒童也會從對自身身體的控制上獲得巨大的成就感。
5~6歲的學齡前兒童生活自理的能力越來越強,逐漸可以自給自足。他們用餐時不僅能夠靈活地使用餐具,還能夠自己盛谷類食物、用餐盤端送食物。口渴的時候,自己能夠從大瓶子(1~2升)里倒水喝。每天的洗漱也可以由自己來完成,自己刷牙、梳理頭發。洗澡的時候,自己可以調節淋浴器或洗澡水的溫度,能夠分辨衣服的前后并穿脫衣服,自己系鞋帶。講究個人衛生,大小便后知道沖水,便后洗手。在家人的要求下每周能夠做一件家務,比如掃地、倒垃圾、整理報紙等。
隨著知覺、語言、記憶力以及精細動作能力的提高,兒童的繪畫與書寫能力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5歲時,大部分兒童都會使用成人的握筆姿勢和一個相對穩定的角度進行繪畫和書寫。他們在畫中學會表達更多的現實意義,如在畫“人”的時候會添加上人的特質,如眼睛、鼻子、嘴巴、頭發、手指和腳,并在輪廓內著色。他們從簡單的幾何圖形(圓、三角形、正方形)到簡單的圖畫,能畫出自己認識的東西。到6歲時,多數兒童可以寫出字母,照著字帖能夠寫幾個簡單的字,寫自己的名字,能寫從1到10的數字而且寫得十分清楚。他們的字體很大,因為他們使用整個手臂來寫字,而不是靠手腕和手指用力。當鉛筆斷了,他們會使用轉筆刀來削鉛筆;寫錯時,也會使用橡皮擦除。
兒童可以沿對角折紙,能夠從厚度不超過5~6毫米的紙上剪下圖片,用錘子往軟木里釘釘子,自行將繩穿入大針并進行縫合。
(三)認知能力發育5~6歲的學齡前期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非常強烈,不再滿足于對事物表面現象的了解,而是要追根究底,如“樹為什么會動?”“為什么會刮風?”“什么使空氣流動?”“什么是空氣?”等。
問題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寬泛,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他們喜歡學習,學到一些新的知識或技巧后會感到滿足,而且喜歡和別人分享他們學到的知識。
5~6歲的學齡前期兒童在認知活動方面,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過程或是思維和想象過程,都有了方法。
兒童在觀察圖片時也具備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在觀察一幅秋天的圖畫時,兒童能夠根據樹葉顏色變黃、飄落下來、果樹上結滿紅紅的蘋果等圖畫的細節進行分析,推斷出是表達秋天的圖畫。在觀察圖畫時,5歲以后的兒童不再是漫無目的地看,而是能夠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觀察。
在注意力方面,兒童會采取各種方法使自己保持對某一件事情的專注。他們為了控制自己用眼睛盯著需要注意的事物或事情,會用兩只手捂住耳朵防止被雜音干擾等。
在有意記憶方面,兒童在跟隨老師復讀數字串時,一邊聽老師讀,一邊自己默默地跟著念。在識記字形或其他不熟悉的形狀時,他們會利用聯想以幫助記憶。5歲以后,兒童在記憶一些具體事物時能夠按類別記憶。記憶任意給出的一些事物,如蘋果、卡車、香蕉、貓、狗、公交車等,在延遲回憶時,他們會這樣說出來:蘋果、香蕉、卡車、公交車、貓、狗等。
此時兒童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能夠根據概念進行分類。
給兒童一些畫有車、蘋果、小貓、桌子等物體的圖片,他們就能夠按交通工具、水果、動物、家具等概念進行分類;也掌握了整體與部分的包含關系,能夠正確回答“動物園里是動物多呢,還是大象多呢?”一類的問題;對因果關系也有所理解,比如“為什么出門要打雨傘?因為下雨了”。
在認知活動中能夠構思行動計劃并采取行動方法。在玩走迷宮的活動時,兒童先用視線嘗試著走出迷宮,然后再拿起筆走;在繪畫時,他們先在頭腦中進行構思,然后再拿起筆畫。
5~6歲的學齡前期兒童開始能夠按照事物內在的、比較本質的聯系進行判斷和推理,如“椅子斷了一條腿,站不穩”“皮球是圓的,可以滾動”“鐵球是實心的、鐵做的,會沉到水里”。
5~6歲學齡前期的兒童想象的有意性相當明顯,想象內容進一步豐富且有情節。兒童在繪畫之前說“我要畫李老師”,這表明他們在繪畫活動之前就已經有了明確的主題,而且所畫的內容都是圍繞主題展開想象的。“李老師戴著眼鏡,手里拿一本書說:‘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看花園寶寶的書。’”他們想象的內容的新穎程度也有所增加,圍繞主題活動“假如我有一個魔術棒”,兒童就會想象“我會變出一艘宇宙飛船飛到月亮上面”、“我會變出許多件漂亮的衣服,穿上之后像白雪公主一樣美麗”。兒童的想象力也越來越符合客觀邏輯,兒童在畫一個小女孩的頭像時,如果筆盒里沒有紅色的水彩筆而畫不成紅色的嘴唇,他們就會擦掉頭像改畫別的;當兒童用積木搭橋時,會說“要是有一塊拱形的積木就好了”。
學齡前兒童的游戲已進入社會戲劇性游戲階段,這時兒童能夠建構出越來越精細的社會性內容。他們經常模仿成人,如扮演老師給學生講課,扮演醫生給病人看病;把日常生活中所參與的活動,如購物、進餐等,預編成游戲。5~8歲后,他們游戲的組織性逐漸提高,進入規則游戲階段。這種游戲可以遵循公認的規則,如交通規則,也可以是兒童自己擬定的、游戲伙伴共同遵守的規則。兒童在游戲中可以滿足探索的需要,逐漸學會友好、合作、遵守規則;在集體游戲里發揮自己的作用,學會如何使自己的行動與所扮演的角色和別的兒童協調起來,學會克服困難,從而促進認知和社會化的發展。
此時的想象游戲已發展到極致,他們不需要依賴或借助任何實體物件,僅依靠語言去想象人物與情節,會與玩伴計劃扮演的內容與程序,并在游戲中進行適當的改變,喜歡在他人面前進行故事表演。
時間知覺能力是對客觀事物運動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應,需要抽象思維能力和其他認識能力的高度發展,所以對于兒童來說是較難掌握的能力。5~6歲學齡前期兒童開始能辨識一日之內三個較大時間單位的時序——上午、下午、晚上,能按順序說出一周之內的時序。但他們對一日時間的延伸“昨晚”、“明早”這些相對性的時間概念,明顯低于對一日之內時序的認知,要到7歲時才能掌握。
關于數學方面的技能,兒童在序數概念、基數概念、運算能力的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5歲學齡前期兒童能點數4~6件東西,6歲能數數到100,數7~10件東西,能夠理解序數詞“第一”、“第二”、“第三”的意義,能把1~10的數量和數字配對,能在數數的時候使用更高級、更簡便的加法策略。6歲的兒童會使用最小策略,當問他們8+3等于多少時,他們會從較大數字的基數值開始把數字相加(如8、9、10、11)。盡管學齡前兒童除了數數策略和最小策略以外還會使用其他的規則來加減數字,但是這些方式幾乎都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在5~6歲的時候,他們盡管從沒有上過一節正式的語法課,但可以使用大多數的語法規則,講話非常像成人。
在拼讀方面,5歲學齡前期的兒童能夠背誦全部的聲母表,聽指令能指出字母。
5歲學齡前期的兒童嘗試看著圖片讀書,能認識一些常用的字。6歲學齡前期的兒童嘗試大聲地念簡單的書中的內容。
此時期的兒童了解了一些有關人物的職能,醫生是給人看病的,護士是給病人扎針的,老師是教學生的,農民是種地的,畫家是畫畫的等。
他們熟知了與自己密切相關的環境,如生病了要去醫院看病,想吃糖了要去超市購買,要到動物園才能看到大象和猴子,汽車壞了要去修理廠進行修理,頭發長了要去理發店理發等。
他們對天氣的變化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晴天、陰天、刮風、下雨等。
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所提升,把別人的東西弄壞了,他們會說“對不起,我不是有意的”;有陌生人給糖的話,他們不會吃;看見房子著火了,會告知大人。
(四)語言和交流能力發育
5~6歲的學齡前期兒童對詞匯的掌握主要表現在詞匯數量的增加、詞類范圍的擴大以及對詞義理解的確切和加深等方面。
詞匯數量顯著增加。5~6歲的學齡前期兒童的詞匯量已達3562個(史慧中,1986)。
詞類的擴大。兒童先掌握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實詞,副詞、代詞、數詞,虛詞(連詞、介詞、助詞、語氣詞等)的使用還比較有限。5歲學齡前期的兒童已開始注意到量詞和名詞的搭配使用,但表述起來還是有些模糊。把“一把椅子”說成“一張椅子”,把“一桶水”說成“一滿水”等。對指示代詞“這”、“這個”、“那”、“那個”的掌握和運用仍有一定困難。
對語法的掌握。5~6歲的學齡前期兒童已能實際掌握和運用許多規范的語法來反映事物簡單的邏輯關系,還能很好地糾正早期的語法錯誤。在表達能力方面比3~4歲的兒童有了進一步發展,能用簡單的詞語表達自己的一些思想、感情。5~6歲學齡前期的兒童已經學會從簡單句發展到復合句,能夠使用條件復合句、因果復合句這樣的復合句進行表達,在央求媽媽到戶外玩時,他們會跟媽媽說“如果不下雨,我們就出去玩吧!”;在表明原因時會說“因為椅子太沉了,所以我搬不動”。他們會經常使用連詞,最常見的是“但是”、“可是”,例如“我和明明的鞋子都是黑色的,但是我的鞋子上有帶子”。語言從無修飾句發展到有修飾句。句子的修飾語成分增多了,出現了狀語、補語等。他們在使用狀語時除了使用行動狀語和地點狀語外,還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時間狀語,如“媽媽昨天帶我去海洋館看海豚表演了”。5~6歲的學齡前期兒童在進行口語表達時能較多地使用補語,如吃完飯,他們會說“我吃得飽飽的”;看見汽車疾馳而過,他們會說“汽車跑得真快!”等。語句也由陳述句擴展到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等。5歲左右出現許多因果關系的問句,如“為什么燈滅了?”“為什么吃多了糖會牙疼呢?”“為什么我沒有得到小紅花呢?”等。從不完整句發展到完整句,6歲左右的兒童98%以上可以使用完整句。
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5~6歲學齡前期的兒童從對話語言發展到獨白語言。隨著兒童獨立性的建立和發展,他們常常脫離大人,獨自去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在活動中,他們獲得自己的經驗、體會和意向,而且還會把獲得的這些經驗、體會和意向講給大人聽。獨白語言就發展起來了。5~6歲的學齡前期兒童不但能夠系統地敘述事件發生的經過,而且能夠大膽而自然地、生動和有感情地進行描述。有時,他們也會從語言使用的情境中推測句子的含義,一個吵鬧的6歲兒童聽到她的老師說“哎呀呀,你今天可真消停”時,她可能會注意到,這個句子的字面意思和它的譏諷語調或語言背景之間是矛盾的,由此覺察到老師話語中的諷刺意義。學齡前期兒童的語言就這樣從情境性語言過渡到連貫性語言。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情境性語言的比例逐漸下降,連貫性語言的比例逐漸上升。但5~6歲學齡前期兒童的言語還是會斷斷續續的,他們想到什么就說什么,有時不能說明事物的現象及行為動作之間的聯系,6~7歲的兒童在講話時就能做到較連貫、有條理、有邏輯性。5~6歲學齡前期的兒童在爭吵中已經開始出現用語言辯論的形式,而不再是單純依靠行動了。
“問題語言”的產生。所謂的“問題語言”就是在兒童遇到困難或問題時產生的自言自語以表示困惑、懷疑、驚奇等。兒童在用積木搭房子的時候,會說“把這個拱形的積木放在哪里房子就不倒了呢?”“放在這兒?”“不行”等。
(五)情感及社會性發育5~6歲學齡前期兒童隨著生活范圍的擴大,在與他人的相互交往過程中,情緒逐漸社會化,不再是對想象中的事物感到恐懼,而是對社會性事件感到懼怕,如怕被嘲笑、怕被懲罰等。
成人經常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兒童所參加的集體活動和集體生活對兒童的要求和影響,都有利于兒童逐漸養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減少沖動性。這個階段的兒童,特別是男孩,對性別特征的游戲或玩具更為喜好,性別分化加強,喜歡玩槍、坦克等玩具。
這一階段的兒童情感的發展也越來越豐富和深刻。對父母或家里的其他成員有了親密的情感,對幼兒園老師產生依戀感,對小朋友有愛、對壞人有憎恨等情感。情緒和情感也從外露到內隱,在不愉快時能夠不哭或者在傷心時不哭出聲音來。在幼兒園里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他們能夠控制并極力掩飾自己的情感,但當家人來接其離園時,就會很傷心地大哭。在不同的場合下,他們會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當要求兒童結束一項自己很喜歡的、正在進行的活動時,他們在老師面前可以立即停下活動,但如果是家里的人要求其停止活動,兒童就會找出很多理由來說服對方讓其繼續活動。兒童也能夠調節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現,如打針時聽到別人說他(她)很勇敢的時候,他(她)就能忍住不哭。
5~6歲學齡前期兒童的道德感進一步發展和復雜化。當別人幫助他(她)時,他(她)會感激;對欺侮小朋友的行為會氣憤。
能夠分清好與壞,愛小朋友、愛集體等情感更加穩定了。如果建立了穩定的親子關系,母親能夠平靜、理智地解決兒童的沖突,那么兒童在5~6歲時會繼續表現出很多強烈的內化良心的跡象(當成人不在場的時候,仍有遵守規則的意愿,在認為自己違反道德原則的時候明顯感到內疚),那些早期親子關系缺乏的同齡兒童則做不到這一點。
在美感方面,這個階段的兒童對新衣服、新鞋襪以及整潔的環境都會產生愉快感,對音樂、舞蹈等藝術活動和美術作品產生了初步的欣賞能力。
5~6歲學齡前期兒童的理智感明顯地發展起來,突出地表現在他們很喜歡提問題,并由于提問和得到滿意的回答而感到愉快,而且非常喜愛進行各種智力游戲的比賽,如下棋、猜謎語等,這些活動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進理智感的發展。
在人際關系方面,5~6歲的兒童不僅能意識到其同伴表現的行為恒常性,還能根據自己的愿望和動機等主觀心理狀態解釋他人行為,并進行歸納及推論。當告訴一個5歲大的兒童“有一個孩子平時很大方,而另一個孩子很少和別人分享東西”時,他(她)就能正確地推斷出第一個孩子將來會主動與別人分享東西、不自私,第二個孩子則自私自利、不愿意和別人分享東西。5歲的兒童能從他人過去的行為差異中得知個體動機和特質的不同。5~6歲的兒童更多地表現出真實的助人行為,而很少假扮助人的角色。


